警惕現代商業環境變化下的企業集團財務風險
會計與金融
作者:徐琰
緒論:近些年來,國內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先後出現了集團風險管理失控事件,暴露了我國企業集團在財務風險管理方麵的諸多問題,如財務風險意識淡薄、盲目投資擴張、缺乏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等等,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亟需提升。而如何適應現代商業環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加強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管理,正確地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應對,已經成為亟需每一個企業集團管理者應該高度警惕的問題。
筆者對近年來國內出現的一些典型案例進行了粗略的梳理和分析,對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的成因做出歸納、提出觀點,提醒企業集團管理者們,警惕相關集團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
正文
現代商業環境正經曆的巨大變化,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企業的價值取向。從以前的單純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戰略管理,逐步轉向如何構建新型的商業模式、建立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等核心問題。而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使企業麵對的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迅速增多,使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
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現代商業環境所發生的最顯著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大大拓展了市場需求和要素供給,為企業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巨大機會。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任何一家企業的生產經營都不會是獨立的、封閉的、區域性的。企業之間的資源依賴性和互補性大大提高,企業集團的數量和規模呈現了爆發的態勢,這又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經濟競爭的激烈程度。
具體到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中國,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白熱化狀態,使得小型單一企業在融資渠道與融資能力方麵形成天然的弱勢,使其很容易在市場競爭中不堪一擊。要想持續化經營,立於不敗之地,企業的集團化發展幾乎是必然的趨勢。
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源實力雄厚的母公司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以協同運營為手段、以實現整體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群體。
企業集團在財務管理上具有的產權關係複雜化、投資領域多樣化、財務主體多元化、財務決策多層次化、關聯交易經常化等特點。嚴格監控企業集團財務風險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對財務風險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控製措施,將會對企業經營帶來巨大影響,甚至產生嚴重損失。
(一)警惕企業集團財務的高杠杆化傾向
企業集團在融資渠道與融資能力方麵,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1、集團強勁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利於增強集團外部資本市場的融資實力。
2、集團內部的財務資源一體化整合優勢,尤其是資金集中管理和內部資本市場功能,大大強化了集團財務的“金融”功能。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天然的優勢’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是‘天然的劣勢’,企業集團的規模化發展運作所帶來的高杠杆化傾向效應,在財務風險上造成的破壞性,會比單一企業嚴重得多。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字塔效應’。放大的負債能力帶來了放大的財務風險,當收益率降低時,償債能力的下降程度也會相應放大,從而產生更嚴重的財務風險後果。另外,企業集團內部的相互擔保也會為集團財務帶來更多的隱患,擔保環節的斷裂,帶來的後果是連鎖性的,它會給整個企業集團造成無法控製的財務風險。
曾經“年營收總額超百億”的山西海鑫鋼鐵集團,在2014年3月負債累累、全麵停產,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該企業的相關財務數據表明,2002年末的資產負債率僅為39.28 %,而在2014年底,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00 % 。高達100億人民幣以上的債務,使得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不得不麵臨破產清算的局麵。
(二)警惕忽視企業集團財務風險控製所帶來的惡果
現代商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使得企業集團管理者必須要及時調整經營的觀念和目標。在新的目標下,企業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體,而是一個基於全球產業鏈整合、基於內部流程優化等,並由一係列作業係統所構成的經濟組織。這意味著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和確定新環境下的企業經驗模式——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創新要求變更組織結構,以使公司戰略和組織結構相匹配,使組織結構與組織控製體係相適應,所有這些都會引發新的管理變革。
在創新的商業模式下,不僅要求企業集團的管理者擴展其經營管理的維度與視野,更要及時轉變經營管理的觀念,充分重視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