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及新趨向
經濟研究
作者:魏巍
【摘要】國際貿易理論自產生以來已經經曆了200多年曆史,期間經曆了古典、新古典、當代貿易理論的演變。國際貿易理論在不斷適應新的背景要求和麵對國際貿易新現象的挑戰過程中逐步完善和發展。為了適應21世紀全球經濟變化對理論先行的要求,本文從梳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路出發,分析了戰後新的現象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挑戰和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思路,新趨向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路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以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代表。
絕對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在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的情況下,其中一國在一種商品的生產中具有較高效率,另一國在另一種商品的生產中具有較高效率,則兩國在不同商品的生產上分別擁有絕對優勢,此時如果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專業化分工,並相互進行交換,雙方均能從中獲益。李嘉圖將絕對優勢理論進一步發展,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可以簡單概括為“兩優取重,兩劣取輕”,這就是經典的比較優勢理論。亞當·斯密與李嘉圖的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係的一部分,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假定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生產規模報酬不變。
二、新現象挑戰國際貿易理論
1.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貿易”發展。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國際貿易更應該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進行,即應該以垂直貿易為主。然而,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貿易占主導地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這種主導地位至今沒有改變。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08年統計手冊》公布數據,2007年發達工業國商品出口占世界的58.6%,服務出口占全球的71.9%。這一現象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
2.製造業內部貿易發展。由於製造業存在規模經濟的特點,戰後製造業內部的國際分工更加精細化,一些發達國家製造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製造業內部貿易呈不斷上升趨勢。基於規模報酬不變的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同一產業內部貿易的增長。
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增長。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製造業的國際分工正由垂直分工發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網絡分工。以跨國公司為主導,以產業鏈細分為特征的製造業國際轉移成為新的趨勢。公司內貿易不斷增長。偏重於從國家利益角度進行宏觀研究的傳統貿易理論缺乏解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增長的力度。
4.區域集團內部貿易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曆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初第一次浪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重新高漲。全球貿易一半以上發生在各個區域集團內部。適用於全球範圍自由貿易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不能解釋當今區域範圍內部貿易量的增長。
5.加工貿易和軟件外包等新的貿易方式出現。20世紀80年代,在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不斷推動下,加工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之一。90年代中期以來,加工貿易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同時全球外包和轉包等垂直專業化現象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產品內貿易進一步引起經濟學家的關注。對整合和創新國際貿易理論研究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