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及展望探析(1 / 2)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及展望探析

經濟研究

作者:馮蘇龍

【摘要】隨著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這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本文就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進行分析,並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宏觀調控,問題及展望

一、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

同中國經濟體製市場化改革的大趨勢一樣,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選擇的也是一條漸進式的道路。利率市場化改革要解決的是市場主體的培育、運行規則的建立與完善和政策調控工具的選擇和優化問題。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順利完成,如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日本等,其中有很多經驗是值得借鑒的。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推進,宏觀調控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逐步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金融市場作為資金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管製的金融體製與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因而迫切的需要在金融市場中引入價格競爭機製(即放開利率管製)以平衡市場需求。首先,經濟體製的改革催生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就是改變計劃經濟體製,將價格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縱觀三十多年的經濟體製改革可以發現在商品和服務領域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交由市場的供求來決定。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凸顯了金融市場管製利率的弊端,不利於資金合理分配,因而迫切的需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本節主要從轉軌時期二元金融結構的產生和影響來分析利率。另外,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就是讓企業在運行中掌握經營自主權,按照市場的供求自主的對產品進行定價,股份製企業的模式來進行。企業化之後銀行類金融機構擁有經營自主權,但是對產品的定價權還受中國人民銀行管製,這與市場化中推進金融企業競爭經營的原則是相悖的,因此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推進。此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例如餘額寶之類的產品的推出,也使得銀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

二、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及成就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起步階段為1983年到1989年。1983年,《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的報告的通知》授予人民銀行在基準貸款利率基礎上,上下各20%的利率浮動權,這是中國利率管製多年之後第一次發生浮動。這一時期政府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建立健全中國人民銀行製度,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展開做好準備工作。從1998年,央行對商業銀行貸款增加量的管理,取消指令性計劃,改為指導性計劃,在逐步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實行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因此,央行間接調控的第二階段開始。直至2014年,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完成了對債券市場和銀行間拆借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對再貸款浮息製度的改革,完善了中央銀行利率體係;並開始探索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改革,雖然同樣是對利率的浮動,但是這一階段的改革是有順序、有步驟的,放鬆管製的金融產品也大量增加。因此形成了今日的利率雙軌製,市場上存在著市場化了利率和受管製的存款利率。管製利率的基準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製定,商業銀行可以在有限範圍內自由浮動。已經實現市場化的市場的基準利率短期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代表,中長期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代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改革比較成功的兩個就是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的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對於市場利率體係建設的另一個成就是基準利率體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