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動因淺析(1 / 2)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動因淺析

經濟研究

作者:蒲治堅

【摘要】自中國加入WTO後,海外並購成為中國企業實現企業國際化戰略以提高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金額和並購數量也呈現出急劇增長的趨勢。而在過去二十年裏,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案失敗率高達67%,遠遠超過世界平均50%左右的水平。麵對如此大的失敗率,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的企業如此鍾情於海外並購?本文以TCL海外並購為例分析其海外並購的動因。研究表明,宏觀背景的驅動和內部自身發展需要以及海外並購自身的優勢使它走上了海外並購這條較為便捷的國際化道路。

【關鍵詞】海外並購,並購動因,TCL

一、案例介紹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81年,其前身是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2009年TCL品牌價值達417.38億元人民幣(61.1億美元),蟬聯中國彩電業第一品牌。而這些成績與他選擇的成長模式是分不開的。2002年,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提出"龍虎計劃",希望在彩電(多媒體)和手機(移動通訊)兩個領域上TCL可以率先建立起一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以此為出發點,TCL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並購浪潮。

二、案例分析

筆者認為,TCL海外並購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麵動因造成的。

1、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使得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聯係的有機經濟體,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技術革命也為跨國並購提供了技術上支持;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結構化發展使資本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流通,為跨國並購提供了可操作性。同時,全球化也給企業帶來壓力,首先是企業麵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壓力增大;其次產品發展周期縮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業麵臨的風險加大,經濟全球化為企業的海外並購提供了動力也提高了可操作性。為了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提供的便利同時提高自身的競爭力,TCL必須以跨國並購的方式開始了企業國際化的曆程。

2、國家政策支持。2000年10月,黨十五屆五中全會"十五"計劃《建議》中首次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給企業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優惠,這也是企業進行海外並購的基礎條件之一。2004年7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投資體製改革的的決定》,奠定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係轉型的基礎,中國政府逐漸放鬆對企業境外投資的管製,從製約企業境外投資到鼓勵。國家態度的轉變和政策的支持給TCL的海外並購護航。

3、戰略動因--尋求戰略資源:無形資產。正如跨國企業研究專家Cave所說:縱向的跨國並購將中間產品市場內部化,橫向跨國並購將無形資產的市場內部化。TCL對施耐德、湯姆遜和阿爾法特的並購都是屬於橫向跨國並購,以獲得其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市場和技術為目的。要想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獲得持續發展,TCL需要更廣闊的銷售渠道,更先進的技術和更有力的品牌知名度。海外並購恰巧可以滿足TCL的需求。

(1)市場尋求。

TCL走向國際,無疑開拓了國際市場:施耐德在歐盟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即使是2001年,家電的銷售量為41萬台,超過歐盟給予中國7家家電企業配額的總和。2002年TCL並購施耐德,使出口商品實現本土化生產和銷售,不僅避開了貿易壁壘,也利用其在歐盟的影響力,進一步開拓了市場;而與湯姆遜組建的TTE公司,彩電總銷量突破1800萬台,成為全球頭號彩電廠商。2004年TCL在北美市場份額達到78%,位居第四;TCL集團並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使得TCL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手機銷量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