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1 / 2)

淺析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經濟研究

作者:楊琳

【摘要】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以後,後危機時代是一段漫長的經濟重建過程。美聯儲雖然宣布將有步驟的退出量化寬的貨幣政策,但仍繼續釋放美元流動性,這直接導致了全球流動性泛濫並通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跨境資金流動以及貨幣擴張等多個渠道給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帶了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本文通過研究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以提出應對的政策建議。【關鍵詞】美國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政策建議

一、後危機時代美國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政策的總稱。一直以來,美聯儲承擔著美國貨幣政策的製定和執行的職責,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積極運用有關金融工具以盡量減少利率和貨幣信貸量的變化,努力達到兼顧“充分就業、市值穩定”的兩大目標的目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發展,美聯儲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經濟方麵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金融機構功能受損,貨幣政策傳導機製遭遇了嚴重破壞。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美聯儲先後進行了10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操作,並將其穩定在0—0.25%的曆史最低水平。然而麵對依舊無法改觀的經濟衰退態勢,美國政府開始逐步從以貨幣政策為主導的宏觀調控理念向凱恩斯主義回歸。《一攬子經濟刺激法案》、財政部2萬億的金融穩定計劃、新一輪減稅措施的相繼出台,也反映出美國不遺餘力地幹預經濟、拉動複蘇的決心同時,美國啟動了多次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保障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與信貸水平充裕,美聯儲賬戶下的超額準備金規模也呈現爆炸式增長。但即便信貸寬鬆、資金擴張,依然無法促使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或個人發放貸款,高額的融資門檻,抬升的金融交易成本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矗立於經濟複蘇之中,隨時抑製著實體經濟的恢複。

二、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傳導渠道

通貨膨脹的普遍定義是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所需的貨幣量,而引起貨幣貶值,價格水平全麵普遍上漲的情況。通貨膨脹最終表現為價格水平全麵的、普遍的上漲,即價格水平的變化通常能夠衡量通貨膨脹的程度。一般來說,選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其中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成因為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其特征是消費拉動型、投資拉動型;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成因為供給成本上升或外部衝擊等因素,其特征為工資推進型、原材料推進型;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的成因為需求拉動與成本推進同時存在,其特征為成本推進先行、需求拉動先行等;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成因為開放經濟體所特有,其特征為成本推動、資金輸入、貨幣擴張等。開放經濟體中,消費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可支配收入。

外商直接投資是國內總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資本的逐利性可知其主要受利差和彙差的雙重影響。淨出口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出口商品的價格,其次,進口商品的價格。 進口商品價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相對更明顯,即進口商品主要進入生產和消費兩個領域,其中有的是進入生產領域,如以石油、天然氣及鐵礦石等等,通過一係列的加工後,最終進入消費領域。有的是直接進入消費領域,如農產品等等,這也反映了進口商品價格對國內消費領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