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美國和日本網絡券商的發展(1 / 2)

試析美國和日本網絡券商的發展

經濟研究

作者:方芳 楊靜 丁立

【摘要】目前,券商紛紛通過多種途徑探索互聯網證券,但大部分隻是傳統證券業務的擴展和延伸,還未涉及業務的全麵在線化,真正的互聯網證券經營模式還未形成。文章探討美國和日本網絡券商的發展以資為我國證券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網絡經紀,投資銀行

從國外網絡券商的發展看,其產生與傭金製度的改革、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分業經營限製的突破等緊密相連,其中美國和日本是網絡券商發展較為典型的國家。

一、美國的網絡券商。

(一)網絡券商的產生與發展。1975年,美國取消證券交易固定傭金製度,折扣經紀商開始出現,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是嘉信理財。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投入商業化使用,網上證券經紀業務興起。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是E-Trade,開創了基於互聯網的交易模式。1999年,美國廢除分業經營限製,為網絡券商提供全麵金融產品和服務奠定了製度基礎。傳統投資銀行開始涉足網絡證券業務,提供全麵、個性化服務,網絡證券業務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是美林。

(二)主要的網絡券商。

1、E-Trade:信息技術服務商轉型為網絡折扣經紀商。E-Trade作為信息技術服務商,1996年開始提供在線證券交易服務,定位於高換手個人投資者,打造以網站為中心的營銷體係,依靠低成本、低傭金、技術領先等優勢吸引大量客戶。

2、嘉信理財:折扣經紀商順勢進入網絡證券業務領域。嘉信是美國傭金自由化後崛起的折扣經紀商,起初定位於中小客戶,後來兼顧大客戶和機構客戶,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互聯網發揮了重要作用。

3、美林:綜合型投行受衝擊而進入網絡證券業務領域。美林是從零售業務起家,定位於高端個人客戶市場,發展為兼具機構和零售業務的綜合性投行。美林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原本對網絡證券業務反應遲鈍,但網絡券商的快速崛起對以零售客戶為主的美林帶來巨大衝擊,客戶大量流失。為此,美林隨後推出多項措施拓展網絡證券業務,實現網上和網下協同並進。不過,在網絡證券業務領域,美林依然定位於中高端客戶,收費遠高於E-Trade和嘉信等券商。

二、日本的網絡券商。

(一)網絡券商的產生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日本出台多項政策推進金融市場化和創新,該時期正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金融自由化”和“網絡革命”的結合促進網絡券商產生。2004年起,網絡券商逐步走向差異化競爭,如SBI、樂天等以低傭金為核心競爭策略,Monex以拓展商品、服務種類為核心競爭策略。2009年後,網絡券商傭金戰告一段落,競爭焦點集中於產品與服務的擴充,網絡券商之間的並購重組活躍。

(二)主要的網絡券商。

1、SBI證券:網絡綜合金融集團的證券平台。SBI集團是日本最成功的互聯網金融集團,由證券、銀行、保險和支付清算等核心板塊構成網絡金融生態圈,SBI證券為網絡證券平台。SBI證券背靠實力雄厚的網絡綜合金融集團,注重與集團內其他金融業務線協同,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SBI還充分利用SBI集團近600 家網點,發揮線上線下結合的優勢。SBI證券在主要網絡券商中的手續費最低,加上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穩居日本網絡券商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