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農村社會經濟資源評價體係的構建與現狀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葛冰
【摘要】本文從溫州的實際出發,構建一個全麵、合理地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係,準確了解和把握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實際進程中的各方麵情況,並分析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
【關鍵詞】農村社會經濟資源評價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村的繁榮穩定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全局性問題。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我市的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農業農村經濟仍是經濟發展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因此要保持農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了解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以便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之策。基於以上原因,本文從溫州的實際出發,構建一個全麵、合理地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係,準確了解和把握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實際進程中的各方麵情況,摸清發展進程中的薄弱環節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現實工作的重點、難點及努力方向,從而為製定有關決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農村社會經濟資源評價體係的構建
隨著農業產業集聚化,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社會資源的作用愈發重要。按照溫州市目前的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特點和農業發展對資源依賴程度,選取四大類8項具體指標,構成完整的評價體係。
2 溫州市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現狀分析
(一)人力資源。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6194元,比2010年末增加了4778元,年均實際增長13.95%。農業從業人員達到92.03萬人,實現總產值187.87億元,比2010期末增長154.12%,年均增長7.3%。縣(市、區)和市級功能區“低保”標準提高到5000元以上,低收入農戶人均教育、醫療消費實際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與當地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全麵覆蓋,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實現普遍就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市行政村基本實現通電、通廣播電視,100%的行政村通公路,99.9%的行政村通電話,98.6%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衛生飲用水。
(二)資本資源。農業投入力度加大,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2013年全市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54.09億元,比2010年增長85.62%,市本級財政支農支出年初預算安排1.89億元,實際完成110.64%。此外,省市級還安排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4.29億元,農口職業教育事業基本建設支出約3000萬元。同時,市財政積極拓寬支農資金的投入渠道,通過財政貼息、配套等政策措施,引導社會各方麵資金投入於農業生產,從而形成了多渠道的農業投入體係。2013年,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增加,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控製物價總體水平奠定了物質基礎,保證了政府控製物價目標的實現。畜牧業的地位不斷提高,畜牧業收入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