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農業產業化道路
經濟研究
作者:廉正凱
【摘要】我國的農業發展相比於發達國家仍處於落後狀態,存在很大的環境問題和資源浪費,嚴重製約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農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革。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怎樣在循環經濟視角下發展農業產業化道路,本文就循環經濟對農業產業的意義,內涵和原則及怎樣構建循環型農業產業化企業進行闡述。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原則,按照自然生態係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將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模式。循環經濟對農業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循環經濟對農業產業的意義
(一)促進農業生態係統良性發展。如今很多地區都麵臨著農業資源匱乏,農業生態環境汙染嚴重的問題。怎樣在農業資源逐漸減少的條件下,滿足市場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量,實現綠色健康農產品的供給,就必須要科學合理的運用資源,提高資源的重複利用率。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順應時代趨勢的要求。同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有效提高資源的重複利用率,對農業汙染的遷移和排放有很好的製約作用,從而減少農業汙染對人民身體和生活的負麵影響,為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二)能有效的提高農業產業的績效。傳統的農業產業的經濟模式雖然能為內部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卻無法對社會環境生態帶來同樣的效益。相反,因為傳統農業產業對生態資源的過多占用,對生態效益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抑製,而循環經濟卻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如下方麵:對農業產業組織結構起到一定的優化作用,傳統的農業產業經濟都是單條線的發展模式,重視集群農業經濟的發展而忽略集群生態網絡的發展,是導致生態經濟效益的長期處於低下水平的主要原因。循環經濟模式具有變線性的特點,將相關的主體經濟資源進行整合,減少了農產品從結果到上市的中間環節,從而有效降低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對環境形成的汙染,節約成本的同時也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三)有助於發展綠色農產品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也越來越注重飲食方麵的健康。在經曆了“大頭娃娃”的奶粉事件後,人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保障綠色有機農產品的供給,發展農業循環是必經的途徑。通過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對農產進行清潔生產,通過再利用降低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為市場提供更多價格低廉,質量過硬的綠色農產品,滿足市場對綠色有機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量,推動農產業由傳統的量產走向綠色有機生產。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在2006年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中提出“農業循環”這一名詞。其目的是將循環經濟運用於農業領域,實現對農業產業化結構的優化,對農業物資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或多循環的利用,最終達到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傳統的農業產業相比,農業循環經濟有如下特點:1.倡導綠色化的發展理念,循環農業借鑒的生態工業的生產經驗,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將清潔理念加以運用,對汙染實行“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方針,對農產品的生產和生命周期進行嚴格監控,做到從源頭上杜絕汙染的發生。2.多元化的產業模式,循環農業對農業產業的構建由整體角度出發,多方麵考慮其他相關產業的耦合體係,有效的解決傳統農業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耦合性差的問題。令農業產業同相關產業發生交集形成完整的產業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