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障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1 / 2)

智障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理論探討

作者:鄒萌萌

【摘要】自我效能感作為人類心理和行為潛能發揮中的一種動機因素,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社工在社區實習時接觸到一名智障兒童,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其自我效能感較低,進一步了解後,發現這與其社會支持網絡存在著一定正相關。

【關鍵詞】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網絡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智障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很難自立並為主流群體所接納。由於智力發展滯後,智障兒童在認知、情緒、行為和人格特征方麵都與普通兒童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導致了他們很難融入正常社會。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動機因素能有效地促進智障兒童的社會化、認知的發展。而智障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又與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存在著一定的因果聯係,值得進一步研究確定。

二、個案介紹

(一)基本情況。小段,男,16歲,中度智障,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日常穿戴邋遢、髒亂,時常有臭味;較為內向,除了妹妹與他人交流很少;15歲因一場意外事故正式退學,現在小區撿垃圾、幫繼母做事;平日喜歡聽歌,經常到社區內的青少年空間,但空間社工反映其有偷竊行為。

(二)小段社會支持網絡

1、非正式支持:家庭

(1)家庭結構變化。2歲,父母離婚,母親改嫁(後往來很少)→ 父親再婚,後再離婚 → 12歲,父親第三次結婚,繼母帶來一個妹妹 → 14歲,繼母帶來另外原判給前夫的女兒

(2)家庭成員現狀、成員關係及其解釋。小段父親:開黑三輪車,前陣頸椎有問題,接了一段軟骨,現在家裏休養;繼母:在小區內打掃衛生;三個妹妹:分別10、11、12歲,正在讀書

①夫妻關係較為冷淡。小段的父親不擅長表達,言語較少;喜歡打麻將,經常將賺來的錢花在娛樂上,在家庭的投入很少,引起繼母的不滿;繼母將原應前夫養育的兩個女兒接來,父親對此抱怨較多;由於前妻沒有把戶籍牽走,所以繼母和三個妹妹沒辦法入戶籍,給妹妹上學造成了很多困擾;父親指責繼母對小段不及對其親生孩子好。

②父子之間的交流較少。小段父親不擅長表達;隻有一個兒子,小段的情況使父親的期望破滅,恨鐵不成鋼,因此抱怨和指責較多。

③小段與繼母之間交流較少。小段認定自己隻有一個媽媽,一直叫繼母“娘娘”,繼母對此不滿;繼母忙於生計,還有三個女兒要照顧,對小段的關心較少。

2、正式支持:政府、學校。政府沒有給予小段補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小段在去年頭部受傷後就不再上學,之前雖一直上學,但目前並不會寫字。

3、專業技術性支持:社工站。社區內的青少年空間了解小段的情況,但之前並沒有對其進行個案服務。我們在實習時,雖為小段開展個案,但因為沒有經驗,開展的情況較差。

(三)自我效能感

通過幾次接觸可以發現,小段在最開始與我們相處時,缺乏勇氣,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主動與社工聯係遭拒後,似乎接到暗示“他們不喜歡我了,我不重要”,放棄與我們交往。

此外,在個案中也發現,小段很多時候對我們的指導是消極應對的,他並沒有表明不想做,卻也沒有真心在做,即使做了維持時間也較短。例如,我們向小段說明了著裝的重要性,引導小段應該保持著裝整潔。第二天,小段穿著幹淨的衣服,但一周後、兩周後發現仍是那套衣服。小段目前工作是撿垃圾和幫繼母打掃的廁所收費,沒有意願再上學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並沒有說明理由。我們預測是小段認為其他事情難度較大,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