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治關聯與企業價值文獻綜述(1 / 3)

政治關聯與企業價值文獻綜述

理論探討

作者:魯濤

【摘要】本文對國內外學者關於政治關聯與企業價值的相關研究文獻做了較係統的梳理,主要從政治關聯的概念內涵、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以及具體的影響路徑和作用方式做了闡述,最後對今後的研究方向做了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政治關聯,企業價值,作用路勁

一、前言

跨學科的研究特征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金融學愈來愈明顯的趨勢,行為金融學把哲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引入到傳統金融學領域後,一方麵使傳統金融理論受到了不小的挑戰;另一方麵,使研究模型更加逼近現實,解釋力更加卓著。政治關聯進入公司財務的研究視野在國外已有一段曆史了,Epstein(1969)最早提出“企業已邁入政治競爭時代”,認為企業與政府建立良好的關係能幫助自身創造出最有利的外部競爭環境;而後Krueger(1974)最早建立了一個上市公司與政府關係的尋租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財務行為所受到的政治因素的影響,指出企業家花費時間和金錢與政府官員建立關係,可以給企業家帶來巨大的利益,為後來的經濟學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政治關聯對公司業績、財務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影響已經日益成為財務與金融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外學者一致認為,政治關聯的現象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因此,研究政治關聯與企業價值的關係問題,探討政治關聯影響企業發展的微觀作用機製,顯得尤為重要。

二、政治關聯的涵義及度量

(一)政治關聯的定義

研究政治關聯與企業價值的關係,首先要對政治關聯的內涵做出界定。由於國內外製度背景和探討問題角度的不同,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政治關聯定義。國外使用最廣泛的定義是:所謂政治關聯指企業與擁有政治權力的個人之間形成的隱性政治關係,包括企業的高管(含董事會成員)現在或者曾在政府(或國會) 部門任職,通過選舉捐款獲得的關係等,但不包含因為政府持股而形成的關係(Faccio,2006)。針對中國市場,Fan等(2007)定義的國有企業政治關聯是:如果公司的CEO 是以前或者現任的政府官員,則公司具有政治關係。潘紅波(2008)等認為,如果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曾任或現任政府官員,該公司就具有政治關聯。當然,還有學者把執行董事、獨立董事曾任或現任政府官員的情形也視為政治關聯的一種表現形式。針對中國的特殊國情,也有很多學者把民營企業家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情形當成一種政治關聯,如(胡旭陽,2006;鄧新明,2011等)。Chen等(2004)指出,國有企業建立政治關聯主要是政府的強製行為,而非企業的主動動機,我們可以稱為一種被動的政治關聯關係;而民營企業等傾向於建立主動的政治關聯關係,一般來說,中國的民營企業目前大致有以下渠道正式參與政治:1進入人大、政協,這是最直接的方式;2在工商聯、青聯、婦聯等社團組織擔任一定職務,從而與政府部門有接觸;3加入共產黨,十六大修改的黨章允許民營企業家階層的優秀人士入黨;4與政府領導人保持經常的聯係;5通過捐贈、參與公益事業等。

(二)政治關聯、政府幹預與腐敗

Faccio(2006)認為,政治關聯有別於腐敗,政治關聯在法律層麵上是合法的,它是企業通過政治關聯高管影響政府部門以獲取其他企業所不具有的優勢。政治關聯不同於政治幹預。政治關聯是企業為尋求某種利益或出於其它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主動與政府、司法機關等政治機構建立關係;而政治幹預是指政府為達到公共目的,或者官員出於私人利益,通過政治關聯高管對企業進行政治幹預,達到利用企業資源服務於自身利益。“政府幹預”觀隱含的意思是,公司政治聯係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向企業的結果,而“關係”觀點的隱含意思是公司主動獲取政治聯係(比如公司主動尋租)。

(三)政治關聯的計量度量

國內有關政治關聯的實證方麵的文獻在度量這一變量時,主要采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把政治關聯做為啞變量處理,有政治關聯取“1”;無政治關聯取“0”,如(潘紅波,2008;劉春苗,2012;趙曉琴,2011等),另一種方法是區分不同程度的政治關聯,並賦予相關的指標值,如胡旭陽(2006)在考察浙江百強民營企業的政治關聯程度時,依次給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區級和非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政治關聯程度賦值5、4、3、2、1、0,來區分關聯程度的不同,來研究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對其融資便利的影響。此外,還有個別學者提出了一些比較少見的度量方法,如趙玉珍(2012)選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作為政治關聯度指標,研究企業政治關聯對公司債務治理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