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業如何走出去
理論探討
作者:白曉婷
【摘要】2015年,我國網民增長到44%,移動客戶端超過50%,其中持有移動手機媒體的人數達到了12億。我國傳媒產業的現狀:我國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但經濟增長速度快且平穩,隨著改革的深入 ,經濟的發展,一個巨大的大眾傳媒文化產業市場正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其次,知識經濟已見端倪,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電視、計算機、互聯網已經貫穿我們的生活。這些傳媒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知識結構的豐富將會產生極大作用,大眾傳媒文化產業正在發揮著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數據時代,傳媒走出去,傳媒業創新模式
從發展的角度看,傳媒產業將是經濟效益顯著並最具成長性的產業之一。傳媒業作為社會信息傳播的媒介,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務業的特征並且具有強烈的文化、人文特征。 我國傳媒業改革的力度與深度都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可比擬的。但是,我國的傳媒文化產業與國外傳媒產業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一、我國傳媒業需要走出去
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有效需求不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涵養素質的提高,對文化傳媒行業的產品,以及市場的要求也隨之增高,傳媒產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依托媒體發展的廣告代理、發行,影視節目製作,信息傳播服務都有著弊端。
傳媒需要走出去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國家宏觀發展的需要,我國長期處於文化赤字的局麵,在文化的地位日益凸顯的今天,扭轉文化赤字,增強軟實力是重中之中。其次,傳媒市場化的必然要求。傳媒市場化以來,各大衛視,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以湖南,浙江為例。引進加創新,形成自己的新模式,《爸爸去哪兒》《跑男》廣告的營業收入也是逐年攀高,但是歸根結底,一味的模仿韓國,令人堪憂,空間的擠壓,造成市場的飽和。最後,由於全球化的演進,跨國傳媒集團帶來的威脅與挑戰,都需要中國傳媒行業走出去。
二、以英美廣電業為例,論其他國家傳媒業如何走出去
(一)現在的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期,也是文化產業投資的絕佳機會。
曆史經驗(迪斯尼、好萊塢、日本動漫業,韓國造星)證明:宏觀經濟低迷或轉型時期,是文化傳媒產業的最佳發展契機。傳媒作為明確大力扶持行業,將有顯著超額收益。但目前中國傳媒產業,結構不健全,產業鏈不完整,傳媒市場的複雜,存在著諸多弊端。以製作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好萊塢為例:作為美國文化產業的重要堡壘,發揮著經濟與文化的雙重作用。一部風行世界的電影《泰坦尼克號》,轉走了各國的金錢,帶來了美國的文化。“好萊塢”已經成為美國影片及其文化的代名詞。 好萊塢的七大公司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環球、華納兄弟,共同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產業集群。 好萊塢以其技術先進的電影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創造了可觀的商業利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電影產業的海外電影市場獲利已經占到其總利潤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
好菜塢的大製片廠“走出去”的全球戰略主要是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它們不斷在德國、中國、英國等地設立分部,以減輕資金壓力和拓展海外市場。美國政府製訂了各種政策措施積極配合好萊塢電影打進外國電影業,來自於政府的扶持,減免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