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企業競爭力信息比較(1 / 2)

中美企業競爭力信息比較

理論探討

作者:許小煜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對比中美企業的競爭力,通過對入圍企業的各方麵不同變化進行分析總結,從中國企業的現狀對其進入世界500強的原因闡述說明,最終得出結論與意見。

【關鍵詞】世界500強,中美企業競爭力

如果回看過去的曆史,那麼我們會發現,從1996年到2014年近20年間,世界500強這份榜單記錄了世界方方麵麵的變化: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既難以與政治環境分離,也難以與國際化程度脫鉤。中美企業之間的競爭關係,國內外各家都學者在相關文獻中都進行了闡述。然而,隨著中國這個世界第四號強國逐漸登上國際舞台,綜合國力的上升,特別是2001年進入WTO後,中國以年均9.56%經濟增長率迅猛發展,世界500強企業相繼有480家在中國落戶,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近年來學者對中國、美國500強企業在競爭力上的研究日益重視。正是基於此原因,對中美入圍世界500強企業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是對這方麵研究的一個補充和完善。

美國是世界上排名第一位的經濟大國,它們入選世界500強的公司數目也一直排在第一位。在1996-2014年的大部分年份裏,美國的公司數目總和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占到了50%以上,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驅散了本國的網絡泡沫經濟後, 2002年進入500強的企業達到了驚人的198家,其後國內經濟開始逐步下滑,美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數目也明顯減少。

中國企業從中國銀行第一次進入世界500強以來,持續穩定發展,進入世界500強的數目逐年增加,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態勢。2002年是美國企業入圍500強的巔峰時期,自那以後企業數量在不斷減小,從圖中可以看出,由於中國企業的緊追猛趕,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之間的差距在逐步縮小。美國企業上榜率從2002年的40%下降到2014年的26%,總量縮水了將近35%。而中國企業由2.6%上升到20%。由此可見,中美之間的差異是在此消彼長間拉近了距離。

《財富》對世界500強排名的依據是企業的銷售收入,考慮因素單一,因此其結果對於企業自身以及投資者隻具有參考價值。在對一個企業的績效進行評價時,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多方麵的因素。通過對中美資產負債率、營業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指標橫向比較分析後,我們發現2014中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與美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在財務績效水平上存在著明顯差異。

中國企業在資產周轉率和資產負債率上和其他強國企業的差距不大,而在剩下的其他的指標上都存在顯著的差距,中國進入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數量有所增加,但是大而不強問題突出。中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大多數還不是真正的跨國企業,2014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隻有13%,不僅遠低於2014世界100大跨國公司的61%,而且遠遠低於2014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水平37%;大的企業太少、太弱,距離“世界一流”企業存在巨大差距並且缺乏全球市場布局,進入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有100家,美國企業有128家,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世界的大部分財富仍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因為大部分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強勢企業都分布於發達國家。這些排名靠前的公司大大拉高了世界500強年營業收入的平均水平,即使進入500強的公司之間財富水平仍存在巨大差異。相較之下我國缺少有這樣的公司,作為我國在世界500強排名最靠前的公司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雖首次擠進前三名的排名,年利潤近8932.1百萬美元,但僅僅是沃爾瑪公司的50%。企業之間的“利潤鴻溝”現象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明顯的擴大,例如:銀行平均收入利潤都有所上升,但是利潤卻很可憐,占不到世界500強的四分之一,因此,上榜企業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國有企業是主體,民營企業較少,我國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