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石家莊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效應的調查分析
理論探討
作者:張朝環 李娜 田宏 張建春
【摘要】本文從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的有機聯係,結合石家莊鄉村旅遊現狀和石家莊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效應相關問卷數據,對石家莊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效應具體表現和可提升空間進行分析,鄉村旅遊扶貧應樹立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旅遊培訓與教育意識。
【關鍵詞】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效應
一、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有機聯係
(一)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是旅遊業同期發展戰略
鄉村旅遊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是旅遊業發展新趨勢。國家新農村建設、傳統農業單一結構調整以及城市居民對鄉村原生態環境、生活生產方式、民俗文化等旅遊動機,將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業有機結合,形成鄉村旅遊這一新型產業。旅遊扶貧在全國旅遊會議上提出,是基於旅遊業“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拉動內需促進其他相關行業發展、促進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源於很多旅遊資源豐富的區域成為旅遊致富典型。1996年起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將旅遊扶貧作為專題開展研究。
(二)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相輔相成。國家開拓鄉村旅遊空間是因其地域遼闊,有獨特天然景觀、勞作形態、鄉風民俗等資源,在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促進農村就業、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旅遊撫貧主要針對旅遊資源豐富與貧困相重合的地區,通過對地區旅遊資源利用,發展地區旅遊產業並帶動其他產業,從而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兩者在旅遊資源開發,產業優化等方麵相符相成。
二、石家莊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的效應調查分析
鄉村旅遊是旅遊扶貧的途徑,旅遊扶貧是鄉村旅遊的廣義目標,兩者結合,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給石家裝周邊鄉村建設發展帶來一定效應。為此,張建春針對石家莊鄉村社區旅遊扶貧開發效應的調查與研究課題,在石家莊45個鄉村進行旅遊扶貧項目開發和實施的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1份。問卷第四部分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效應主要針對8種現象。
對這些現象的數據調查分析,一方麵體現出鄉村居民對旅遊扶貧開發效應的認知,另一方麵分析出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效應的具體表現。
(一)構建旅遊扶貧消費者主體效應
旅遊扶貧以旅遊參觀者為載體,帶動服務、產品、信息、文化、資金等旅遊扶貧消費客體的流動。旅遊參觀者在鄉村旅遊中流動量越大,扶貧經濟活動越活越。石家莊給旅遊消費者的印象是紅色旅遊,吸引著全國各地旅遊參觀者到此接受革命曆史熏陶,成為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為代表的“紅”色旅遊市場消費者主體。據西柏坡紀念館管委會介紹,節假期間旅遊景點每天客流量超過1萬。
鄉村旅遊扶貧要構建起鄉村旅遊資源消費市場,需要在扶貧前期讓鄉村旅遊參與者首先意識到消費主體的必需性和重要性,體現在經濟扶貧效益先行和表麵效應上,是鄉村居民對旅遊參觀人次加增的認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對旅遊參觀人次急加增非常同意頻率最高,數據分析中,有效百分比達37.4%。非常同意到一般的頻率累積百分比為98.2%,低於“村民就業機會增加、促使家庭收入增加”同類百分比,可見構建消費者主體效應在鄉村旅遊扶貧效應中作用不明顯,居民認同感不是最高。
(二)實現鄉村旅遊扶貧居民切身利益發展效應
在非常同意到一般的頻率累積百分比中,“村民就業機會增加”為99.3%,其次是“提高地區知名度,促進招商引資”98.9%,“促使家庭收入增加”98.9%。在鄉村旅遊中,社區居民一旦對其有深刻認知,目標就會轉化到旅遊經濟活動對自身經濟利益產生的影響。
鄉村旅遊是旅遊業在農村的發展,在吃、住、行、遊、購、娛上有產業拉動性。2014年石家莊洞溝村成為依托影視基地的旅遊鄉村,因影視基地和遊客供給需求,洞溝村飯店農家樂、鄉村旅社、停車場、農副產品等行業活躍發展起來。鄉村旅遊扶貧能夠實現“促進就業”“招商引資”“增加收入”三方麵中期主要效應的深度開發。
1、在促進就業效應開發上。一是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使鄉村剩餘勞動力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優化了農村居民就業結構,轉變傳統務農單一從業狀況,在旅遊服務、旅遊行業經營等多種崗位就業。
2、在招商引資效應開發上。石家莊鄉村旅遊一部分是引進開發商在鄉村旅遊扶貧地區進行旅遊開發。2012年石家莊旅遊政務網公布了石家莊市重點都市農業園區基本情況。河北建投石家莊(槁城)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占地約8500畝;河北範台萬畝方田生態農業觀光園區(欒城縣)由河北範台萬畝方田生態有限公司承建,是以新能源綜合利用、科普培訓推廣、體驗式休閑采摘、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紫藤葡萄莊園位於鹿泉市由紫藤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承建,種植葡萄品種有藤稔、巨玫瑰、伊豆錦及維多利亞等30餘個,每年約接待遊客10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