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三峽庫區移民培訓工作的幾點思考
理論探討
作者:況成偉
一、需求論證
1.是提高移民就業創業經營能力,促進移民安穩致富的需要。隨著三峽移民工作的不斷推進,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重點由“搬得出”逐步向“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轉移,對移民進行就業培訓,為移民致富提供切實有效的智力支撐和教育服務,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經營能力,使其掌握“能致富”的技能和本領,成為庫區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的重心。
就以涪陵區為例,涪陵區三峽移民中勞動力總人口為57467人,其中城鎮勞動力總數33491人,文盲2648人,占總數的7.8%;小學文化程度10739人,占總數的32.06%;初中文化程度17290人,占總數的51.62%;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2165人,占總數的6.46%;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681人,占總數的2.06%。農村勞動力人口為23976,文盲為2877人,占總數的11.9%;小學文化程度7672人,占總數的32%;初中文化程度12468人,占總數的52%;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959人,占總數的3.9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239人,占的0.02%。從總體看,庫區移民文化程度低,絕大多數移民無一技之長,對他們進行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掌握致富的本領,實現轉移再就業,已刻不容緩。在涪陵區三峽移民中,16—20歲的人口總數為9221人(其中有城鎮為5385人,農村為3836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16%,對他們及其適齡子女進行學曆職業教育,為他們就業提供知識和技能儲備,為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也是三峽庫區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的重要任務。
2.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庫區生態環境,構建和諧新庫區的需要。三峽庫區地質條件複雜。脆弱的生態環境與“人多地少”的基礎性矛盾十分突出。庫區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同時由於人口密集,生活、生產汙水排放量大,給水庫水質淨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壓力。維護和改善庫區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減少庫區人口,減輕土地人口承載量,減少土地墾殖麵積。庫區要走科學發展道路,轉變傳統農業為高效生態農業,轉變粗放型工業為節能減排型工業。為此,各級政府適度加大投入,切實加強移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庫區新型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促進移民勞動力更多地走出農村,促進移民就業和生活的根本改善。這是緩解“人多地少”基礎性矛盾,優化庫區生態環境,推進城鄉統籌,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新庫區的必然選擇。
3.是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需要。還是以涪陵區為例,涪陵區作為重慶市重要經濟增長極、重慶市重要工業基地、國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和重慶市“一圈兩翼”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為涪陵的發展製定了“418”戰略布署,提出了打造江南萬億工業走廊核心區、百萬人口現代化宜居城市和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的戰略目標。學校位於涪陵經濟增長重要支點和百萬人口大城市建設核心擴展區——李渡新區,通過移民培訓,可直接為工業園區企業輸送優秀實用型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建設百萬人口現代化宜居城市,順利實現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418”戰略目標提供知識基礎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