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職教師師風、師德建設的研究
高教論壇
作者:韓冰
【摘要】教育是一種以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因此,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職教師在目前唯本科高校馬首是瞻的體製下,在師風、師德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就高職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教師,師風,師德,建設
教育家蔡元培說:“德,師為完全人格教育之本;若無德,雖則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惡,無益也。”由此可以看出,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德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價值行為判斷能力,提高學生對“真、善、美”的鑒別能力,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從而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政治方向、奮鬥的崇高理想和良好的道理品質,真正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一、學而不厭 博學多藝 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在教學中舉重若輕、融會貫通。如果教師不學無術、孤陋寡聞,其結果可想而知。教師知識的淵博首先來自能努力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包括常識性知識、思維性知識、法律知識、科學技術知識、文史知識和心理知識等。其次,來源於持續不斷地學習,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時代,終身學習成為現代教師的第一需要。第三,要虛心好學,孔子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現代教育更是如此,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可以不斷地改進教學質量,則是教師改進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中,老師就是權威,而這種教育思想在當今以人為本、崇尚民主的新的社會環境下必須改變。雖然說老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但如果教育形式不得當,學生就不會全部接收來自教師的教育,因為他們首先是一個個具有獨立個性、朝氣蓬勃、渴望上進、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身心發展特點和教學實踐均證明,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具有很大的叛逆性。例如一些學生故意挑戰學校再三強調的規章製度,就充分說明了這種現象。
究其深層次原因,並不是說學校不該製定這些規章製度,而是運用這些規章製度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進行有效選擇。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先進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把自己當成施教者,更應該當成促進者、引導者、欣賞者。要盡量少用紀律束縛學生,少用理論教條學生,更多地去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質量、學業的長進,而且要理解學生的要求,尊重學生的情感,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的發展和未來著想,讓學生在充滿民主、平等的人文環境中健康成長。“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工作者隻有在理解、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善於發現學生思想中閃光的火花,並真正左近他們的內心深處,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才能喚起學生的強烈共鳴。
二、為人師表 言行一致 用崇高的師德師愛來感染自己
西漢楊雄說:“師哉!師哉!桐予之命也,學務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由此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具有示範作用,而教師的不良行為習慣也時常被學生所仿效。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特別強調重視教師的以身作則,他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爭,雖令不從。”為人師表一方麵是強調教師要言行一致,即要求學生注重儀表,教師自己必須保持衣著整潔,行為端正。教育學生要勤儉節約,教師要管好正在流水的公用水龍頭、白天教室裏亮著的燈。也要教育學生要講文明懂禮貌,教師言語要“幹淨”,舉止要文雅大方。還要學生養成嚴謹治學的好習慣,教師就要兢兢業業備課,認認真真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