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探索
高教論壇
作者:周素欣 杜冰
【摘要】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在當前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明確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含義,論述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主要作用,並探討了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式有了根本的轉變,由過去計劃體製下的國家負責統一安排就業,轉變為市場經濟之下的學生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我國高等教育體製的改革,使高職院校學生麵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從無到有,從薄弱到雄厚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而高職學生的職業規劃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含義及作用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含義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擇業、創業的競爭力,實現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無縫隙對接,高職院校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 全麵客觀地分析環境的基礎上, 結合自身情況,眼前的機遇和製約因素,為自己明確以後的職業方向、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製定相應的教育計劃、培訓和發展計劃, 為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立行動方案。由此可以說,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就是指導大學生個體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在對個人因素、社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自身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等的測評和分析,確定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作用
1.有助於高職院校學生強化學習動機,減少不必要的擇業時間。通過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畢業後的就業方向,找準崗位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未來就業所需專業技能的內在動機,使學生能夠主動圍繞畢業後就業崗位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由於職業目標模糊,缺乏自我認知,在畢業時盲目就業和擇業,導致人職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跳槽頻繁。而經過了係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明確的職業定向,在擇業時很慎重,能夠盡快找到一個相對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避免因“人職不匹配”而導致的總是處在不斷求職的狀態,減少不必要的擇業時間。
2.有助於高職院校學生明確目標,適應職業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職業分工越來越細,內容也在不斷更新之中,新的職業不斷出現。所以,大學生在高校中學到的某些知識可能在幾年後要因過時而被淘汰,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更不能僅僅滿足於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而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形勢讓自己的職業目標處在不斷地調整之中,把自己培養成高素質的複合型的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教育觀念、學科體係建設、管理體製等方麵加以改進,在授課過程中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增強學生未來工作所需的操作技能、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高職院校學生能夠更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3.有助於高職院校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形成科學的自我評價機製。麵對日益增加的就業壓力,高職院校學生在作為新生入學時選擇學校和專業的主要標準就是“畢業後好就業”,而缺乏主動擇業的觀念。高職院校學生畢業時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盲目自信,隻考慮自身的需要而脫離實際,對職業和求職單位有較高的要求; 另一種是比較現實主義的心態,隻要社會需要,能夠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即可。科學的擇業觀倡導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上的“人職匹配”,而對學生進行係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於建立這種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