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初探
高教論壇
作者:曾朝紅
【摘要】鑒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選修課程,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分專題教學模式,並探討了各個專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選修課,專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概述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積極心理學(尤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為教育取向,以麵向全體學生,旨在提高其心理素質,充分開發潛能、培養自我認知、人際溝通和自我調節能力等,使其具備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體驗為基礎,以課堂理論和課外素質拓展相結合的方式開設的一門集知識傳授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授課的對象涵蓋全校學生,學生人數多而且年級跨度大,致使心理健康知識多而雜,其涉及較多的理論知識,內容抽象,講解起來不免有點枯燥無味,學生的興趣就會隨著講課的進程逐漸變得淡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裏,教師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教師講什麼,學生就要聽什麼。這樣就會導致有效知識的浪費,理論知識原本就複雜、枯燥,而學生想聽的、需要的知識教師又無法及時傳授講解,學生接觸到的知識也不一定是自己最需要的。
二、改革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分析,考慮到心理健康是適合任何專業學生學習的一門選修課,通過查詢資料和對外校的走訪,了解到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的形式和內容,在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授課過程中,通過調查、訪談的形式,收集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收集到的反饋信息和教師的授課感受,同時參考外校的做法並根據我校實際條件,初步嚐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立分專題講授模式。這些專題包括:心理健康導論、自我與自我意識、性格與氣質、情緒管理與挫折應對、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生命的意義等等(生涯規劃問題,鑒於我校已專門開設就業指導課,故在心理健康內容裏不再提及)。
(一)心理健康導論。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什麼人什麼時候需要進行心理谘詢?這些是大學生比較困惑的問題,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因此在本章中,我們將導論的內容涵蓋到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含義、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及現狀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本章是本課程的第一章,其又以理論講解為主,隻談理論必然降低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第一章第一堂課如何激發學生求知欲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思考:“我現在的困惑是什麼?”把自身的困惑寫下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困惑進行當堂整理、分類,並反饋為心理健康內容,以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而後以視頻動畫詳細講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使學生簡單有效的掌握心理健康理論知識。
(二)自我與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人們心靈世界的統帥,如何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塑造一個追求成功並受社會歡迎的“我”,這是人生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處於人生黃金階段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本章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認清我是誰?明確我該幹什麼?知道我應怎樣幹?內容包括自我意識的含義、認識並評價自我、接納自我、發展並完善自我。自我意識較難理解,對此知識點,可通過課堂上每位學生的自我介紹為切入點,以具體實例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描繪出完善自我,並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點評來幫助學生更全麵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