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心裏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
高教論壇
作者:劉豔麗
【摘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探討心理谘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將有助於解決這一難題。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社會信息量的增大、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危機感的增加,學生的心理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和影響。當這些衝擊與影響超過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時,就會給學校帶來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導致學生荒廢學業、難以成才。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討論心理谘詢與思想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將有助於解決這一難題。
一、在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中,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
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一方麵,心理健康教育是離不開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指導,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應以深厚、係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基礎,以首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前提。這樣,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從而實現內在的、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也要掌握足夠的心理健康知識,並以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前提,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也必然會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涉及心理健康方麵的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別。
一是理論基礎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衛生學、教育學、心理測量學、發展心理學等為直接理論基礎;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直接理論基礎。二是具體工作對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都以人為工作對象,但還是有明顯區別的。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人”,主要是那些有心理問題、社會適應問題、受負性情,或者是有心理障礙的人;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人”,則具有鮮明的全民性特點,從各級領導到廣大群眾,從教師到學生,從優秀學生到後進學生,從心理健康的學生到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都是受教育的對象。顯然,這較心理健康教育對象要寬泛得多。三是具體工作方式不同。在一定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者往往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學生有心理問題時,他們會主動找心理老師,從而得到心理老師的幫助和指導;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向受教育者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須參加性”,相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則體現出更多的自主性。四是具體工作內容和工作效果的評價標準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學生心理方麵的問題和困惑,如專業與職業的選擇、人際關係的調整、學習壓力、戀愛問題等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側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形式與政策教育等等。
在工作成效的評價標準方麵,對心理健康教育來講,主要看是否解決了學生現有心理問題,引導他們獲得健康的心理狀態,並幫助他們掌握一些自我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助人自助”。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則主要看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覺悟的提高的。相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更為具體和容易把握,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衡量標準則較為抽象和不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