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太極拳的意境(1 / 2)

試論太極拳的意境

教研探索

作者:楊玉忠 朱冰

【摘要】太極拳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全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武術運動。它以儒道哲學思想為核心,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是促進人民身體健康、展現中國人民精神麵貌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種,但其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流派分支繁雜、方法各異、易學難精、批準不一等問題,特別是在講究精神層麵的意境上,更是無法歸一。本文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一些經驗,希望給太極拳練習者一點啟示。

【關鍵詞】太極拳,意境,儒道哲學,修煉者,啟示,標準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拳種繁多,擁有眾多練習者的拳種應首推太極拳。這一東方古老的明珠,蘊含著中華當代文明的眾多結晶,如古典的哲學思想、道家思想、氣功科學、中醫經絡學、生物力學、兵法,都能在太極拳的演示中要求和體現出來,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因此,它誘人的一麵,可是修煉者終身難以盡其妙,他樸素一麵,又可使父老可為,人人皆練。雖說太極拳擁有眾多的修煉者,然而真正能探其奧蘊,登堂入室者還是少數,究其原因可為多矣,如練習者的年限,下功的多少對拳式動作的領悟,與實踐技術相結合的程度等等,都能影響太極拳修煉水平的高低。筆者從多年的練習太極拳的過程和從眾多太極拳的同行中所得體驗有著十分接近的類似之處:真正影響太極拳修煉的是練習者在練習太極拳時的意境。

興趣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太極拳以其剛柔相濟,開合相寓、快慢相間,順逆纏絲,虛實互換、節節貫穿,送活彈抖等獨有的特征,剩餘國內外,激發起全世界無數的武術愛好者的興趣,掀起了武術界少有的學“太極”熱。這是好的一麵,也是使太極拳發揚光大的基礎。但我的老師馬宏常說:“一定要在心情愉快、情趣橫生的心情下打拳才能打好。”所以上場打拳一定要清心絛慮,專心致誌,打拳不僅僅是練習武,並且通過練武抒發自己高潔的胸懷和情操,不僅僅在其肌體功夫的深厚堅實,更在於喚起內在的精神力量,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境融入每一個動作中,表達出其內涵且形之於外,即所謂武術家的“神韻”和喚起演練者內在的精神力的心情環境,就是決定太極拳修煉水平高低的意境。

意境:通俗地講是指意念,即修煉者在修煉過程中內心世界活動的內容,也就是將太極拳的每勢放置在一種怎樣的環境中。這種配置也就如同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之間的關係一樣,如果沒有軟件環境,硬件裝置就如同廢鐵一堆,無法工作,對於意境作用描述更妙更詳的是陳鑫公在《拳論》中所述:大權要有景,他說:“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問何所以打出好景致?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合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有人自然拍案驚奇,裏麵有情,外麵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麵,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往神馳,真為景致,拳經至此,可以觀矣。“可見,對太極拳的意境重要性,前輩早有重視,怨不得有的人練拳多年,功夫下得也不少,打起拳來總象缺點什麼,如同幼兒些書法一樣,雖觀如看,一筆一橫、一角一棱,趣味橫生,堪是規範,但總覺缺少內涵,終經不起推敲,長此以往,興趣日益減少,太極拳也越打越“無味”,最後有始無終地默默放棄,或如同嚼蠟一樣一邊使自己難受,別人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