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職業能力的高職文科類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教研探索
作者:李學珍
【摘要】為了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促進學生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我們參照建構主義等先進教學理論,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麵對高職文科類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
【關鍵詞】職業能力,高職,文科類課程,教學改革,建構主義
一、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近年來,隨著高職高專教育的迅猛發展,許多人認識到高職教育要以能力培養為重心,開始重視實訓教學的建設和改革。但部分人認為文科類課程動手能力難以顯現,不宜開展實訓。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當前職業院校相當一部分學生職業能力缺失。一些院校對以就業為導向理念的過分偏頗解讀,將職業教育看成是職業培訓,或隻是加大實習課時比例,注重形式,而教師指導缺位,降低了職業教育的要求,致使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呈下降趨勢。
時至今日,部分教師教學思想依然陳舊,正如明代學者王守仁所說:“(教師)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彼(學生)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複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教師隻是督促學生上課讀、記、背相關資料,動輒責備學生的行為舉止,學生把教室看作是監獄,把老師看作是仇人,不肯上學,經常逃學,搗蛋撒謊,隻顧遊玩而不思學習,以致學無長進。現實中這種事情我們遭遇的還少嗎?這不僅是學生的悲哀,更是教師的椎心之痛。也許有人說,部分學生是無藥可救的,誰也管不了他。我們不能忘記孟子所說:“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懷一顆大愛之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新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筆者所授課程為文科類課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曾采用過多種教學模式與方法。一係列教學案例證明,運用建構主義等先進理論來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學效果卓顯。
二、教學改革的思路
建構主義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皮亞傑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而“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索、交流而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通過新、舊知識與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充實、改造固有知識經驗。建構主義理論對高職院校文科類課程的學習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見解、新要求。
(一)改變教學理念。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針對具體問題、情景對舊知識、經驗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學習者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的理解才叫理解,否則是死記硬背。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知識,學生隻是空容器,知識由教師傳遞給學生,即“傳道、授業、解惑”。教學活動圍繞“教”展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習者才是學習的能動主體,教師是編導,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生才是學習舞台上的主演,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因此教學及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展開,積極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二)調整教學內容為實現學生校內校外職業能力無縫對接,筆者與行業、企業、事業單位相關專家一起進行職業崗位調研(有時也邀請學生參與調研),根據調研結果重新加減、取舍,改變傳統的以教材為藍本的教學,整合與更新教學內容,創製自己的“教本”。比如在“應用寫作”教學中,筆者結合調研與培訓的經驗增加了“述職報告”與“演講詞”的變種——“競聘演講稿”,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實用意識。增加了“請示”與“批複”的變種——“簽報審批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既提高了教和學的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調研,也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