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1 / 1)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教研探索

作者:韓紹平

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其中包含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把心理素質的培養貫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引導與培養。

一、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奠定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

自信心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要運用羅森塔爾效應。這樣,學生就會受到鼓舞。 我們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多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多說”不錯,很好,有進步。“ 、”你很有潛力“ 、”你能行,你一定會成功。“之類的話,學生就會因此產生信心,就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二、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充實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本學期,我為了讓學生適應議論文這種文體,掌握它的論證方法,進而學會說理,在班上搞了兩場辯論比賽。辯論前把題目要求及應準備的材料告訴學生,指定八位優等生分成兩組作為辯論的正方與反方,把其餘同學分成兩組,分別為參加辯論的同學找材料。同學們在找材料的過程中學會了論據收集的方法,在辯論中懂得怎樣突出論點、說明事理。第一場辯論由於準備不足,學生一時無法適應。第二場辯論大有進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競爭的心理素質。教師要做到重表彰、重指導,讚譽中等生和差生的優點,從而提高了學生參與競爭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集體活動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三、引導情感溝通,健全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實施素質教育中, 教師的“情感”教育會製約學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使學生沿著教師的情感線索去修養品德,去學習知識。 我們還可以從培養心理素質的目的出發,結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現實生活狀況,有意識地出一些作文題目讓學生完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搖籃有這種狀態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誌。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意誌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誌總是以情感作支撐,情感乃是意誌的推動力。由於語文自身固有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總會遇到困難,意誌頑強的人會知難而進,而意誌薄弱者就會知難而退。因此加強對學生意誌品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中,很重要一點就是教師必須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誌。首先,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結合教材介紹古今中外曆史上的優秀傑出人物的事跡(包括科學家、發明家、勞動模範、革命先烈等),引導學生閱讀優秀文藝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學習學生自周圍的典型,從而讓學生從榜樣中汲取食糧,磨練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