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1 / 2)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

教研探索

作者:高麗萍

實際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對某一教學內容,教師雖然一堂課中也提出許多問題,但卻忽視了提問的策略,即在提問時對提什麼問題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何提問才有效?為什麼要這麼進行提問?不太關注,常常使提出的問題過於抽象化、書麵化、形式化,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做一些探討。

一、問題生活化策略。在學生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然界、社會發生聯係,許多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使學生心存疑惑、充滿好奇的物理問題。如在關於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課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習題:有一輛汽車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突然遇到緊急情況刹車,已知汽車質量m,汽車刹車過程的製動力恒為f,設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t0,問從駕駛員發現情況到完全停車,共經過多少距離?

若將這一習題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規定不能超過40km/h,有一輛卡車遇緊急情況刹車,車輪抱死滑過一段距離後停止。交警測得刹車過程中在路麵擦過的痕跡長度是14m,從廠家的技術手冊中查得該車輪胎與地麵的動摩擦因數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請你來陳述該卡車是否超速行駛。很顯然,後一種提問比前一種提問有效,它將問題置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時易於理解和接受。

二、問題搭橋策略。搭橋策略是指教師為使學生對當前問題做進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複雜的學習任務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學生能自行構建知識體係和物理思維來達到教學目的而采用的一種行為活動。在教學中采用這種策略進行有效提問,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與知識的意義構建,教師的作用是搭橋引領學生探求知識結論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訴學生。如一位教師在教牛頓第一定律中關於“力與運動”關係的提問教學片斷,教師演示。

演示(1):一輛車(有輪子,正放)靜止在水平桌麵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

演示(2):一輛車(輪子朝上,倒放)靜止在水平桌麵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教師提問提問1:誰能描述剛才這兩個實驗中的現象?根據你看到的現象,你什麼想法?請說明理由。提問2:如果將小車放在水平氣墊導軌上來做實驗,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結果會怎樣呢?

演示(3):一輛車(有輪子,正放)靜止在水平氣墊導軌上,用力推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停止用力。

提問3:如果老師將水平氣墊導軌再加長一點,那小車的運動情況將會怎樣呢?

提問4:如果水平氣墊是光滑的,而且很長很長,同學們推理一下,小車的運動情況又將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