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學生利用空間平台學習形式的研究
教研探索
作者:王丹
【摘要】當今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本身的關鍵則是人才的質量。這需要培養教育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創新人才,進行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指出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是教育信息化需要著重加強的薄弱環節。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能夠反映教育情況的重要標誌,教育信息化服務的中心就是學生,實現教育信息化培養創新人才目標的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學生如何利用信息化空間平台獲取信息進行學習的方式。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學習形式
一、教育信息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現代的教育必須改革,教育是為社會提供人才,為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滿足培養麵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社會的大條件下,教育信息化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信息化代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運用,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使用該技術後,可以極大的提高各種行為的效率,特別是促成應用對象或領域發生轉變的過程,同時為推動社會經濟進步提供極大的技術支持。
以此可得知,教育信息化是指將教學信息作為教育係統中的一項要素,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建立教學數據的空間平台,通過空間平台這個載體,使得教學信息的高度共享,能夠通過該項技術,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極大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成教育發生轉變,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當今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本身的關鍵則是人才的質量。從源頭抓起,這就要求能夠教育培養出信息社會的高技術新型人才,為適應信息社會的高速運轉、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社會的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觀念,教育也需要信息化,將現代信息技術滲透與應用在教育領域,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為促進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基礎和前提。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養信息社會的創新人才,是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教學信息化是可以以電子教材代替紙質教材,在網上實現教學等功能,能夠更加的省力,提高教學的效率。但不要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機器來代替教師授課,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指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能夠注入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利用現代的科技信息技術,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發展任務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重在推進信息計算與高等教育的高度融合,重在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三、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建設
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指出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是教育信息化需要著重加強的薄弱環節。高等職業院校應全麵提升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方麵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以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改造傳統教育教學,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發揮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鞏固規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務社會中的支撐作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空間平台能夠從以下四個方麵做到發展建設:第一,提高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水平;第二,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第三,學生信息技術職業能力提高;第四,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雖然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規劃中提出了對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建設要求,但能夠把這四個方麵很好的做到需要多方麵的因素。提供信息化的環境是前提,更主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參加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性息化空間平台中的參加主體有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相關機構,而這當中我認為想實現教育信息化培養創新人才目標的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學生如何利用信息化空間平台獲取信息進行學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