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複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討(1 / 2)

關於複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討

素質教育

作者:沈麗英 趙硯秋 楊慧媛

【摘要】隨著經濟業務的日益複雜化和國際化,伴隨著審計環境的不斷變化,審計業務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兩大主流,但在現實工作中卻暴露出傳統的審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如審計教學發展滯後,手段落伍,缺乏國際化視野等,使得我們必須及時調整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造就出適應新形勢的應用型審計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複合型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當前審計人才培養的境況及存在問題

1.理論教育為主,缺乏運用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審計人才培養模式,以理論教育為主體,強調審計基本理論的學習和具體的會計實務處理。強調在會計基本功的基礎上,運用審計理論,學習審計實務。例如對企業的風險評估,風險應對以及相關審計方法都以講述理論為主,同實踐的結合不足。如在教授學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方法、重要性的確定等相關理論時其實都是紙上談兵,因為在實務中的應用難以把握,殊為不易,至於職業懷疑態度的始終保持在實務中也很難做到。教學中強調原理性而忽略了現實的運用性,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相脫節。

2. 傳統審計方法已難以適應會計信息化帶來的變革

會計信息化的發展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審計對象從傳統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紙製證、賬轉變為無紙化的電子數據、文檔。審計對象無紙化,操作的流程化趨勢非常明顯,企業的內部控製也大部分由財務軟件或ERP係統來執行,原本手工環境下,憑證、賬簿、報表等紙媒上的會計記錄相對清晰明確,而在信息係統中,無紙化的授權審批、會計處理,即使修改後也可以不露痕跡。通過檢查原始記錄來進行的控製測試在電子化授權麵前根本就難以察覺蛛絲馬跡。然而在現有審計方法的教學中,無論是控製測試還是細節測試,仍然主要以紙質文件為模板,即使存在一些電算化教學,也隻起到輔助性作用,審計環境的變化使得原來常用的審計方法變得失去效力,亟需變革。

3.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業務變得重要,在教學中卻難以與時俱進。經濟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受其影響,沿海的很多企業包括部分內陸企業同外商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進出口業務越來越頻繁,雙邊結算、外貿交易處理等也越來越常見,甚至部分企業為謀求海外IPO而采用國際準則編製報表也屢見不鮮。然而這些業務在學校教學中基本很少被涉及,學生們連基礎知識恐怕都未必掌握,更無法對其進行審計。至於國際準則的學習由於難度較高且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無論對學生學習還是教師教學都存在一定困難。

綜上我們發現,當前的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受限於當前整體環境和教學資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我國高校審計專門人才培養結構單一,以日常業務為核心,強調本學科的特性,忽略了和其他學科的聯係,外延不夠開闊,無法培養出針對國際結算審計、金融保險審計、海外資本籌集、谘詢等寬審計門類的複合型人才。二、從課程設置來看,其課程的主要內容仍然是以會計知識和技能占主導地位,隻重視審計理論與常規審計實務的學習,忽略了現實業務的全麵性和複雜性。這種課程設置既不能滿足社會對不同行業審計人才培養的需求,究其知識和技能而言,更無法滿足社會對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三、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缺乏實踐教學,尤其缺乏信息化審計環境下運用會計和審計知識能力的實踐。部分審計專業畢業生剛出校門就會麵臨“打不開企業的賬,進不了企業的門”的窘境。

二、複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探析

高校應順應時代要求,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優質資源,采取輸出、引進及融合等措施,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合作,借助多種方法和手段,構築複合型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1.加強審計學專業的信息化實踐教學

審計專業實踐性很強,實踐教學貫穿於審計教學過程的始終。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模式:

(1)先進的案例教學。實施案例教學是培養審計學專業學生實務技能的重要手段。引入實務中的企業案例,向學生演示現實企業使用的財務軟件或ERP係統,直觀的界麵和講解能促進學生由審計理論向實際應用的轉化。因此,在審計學的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一些典型的審計案例,讓學生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應用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