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園所環境,促進幼兒和諧發展(1 / 1)

優化園所環境,促進幼兒和諧發展

素質教育

作者:穀紅岩

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就明確提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

在幼兒園的每一天中,幼兒接觸美的事物、感受美的氣息、獲得美的體驗,這種潛在的引發對幼兒的和諧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個性得到引導,智力得到發展,興趣和能力得到培養,性情得到陶冶,交往、協作、競爭能力得到啟蒙,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全麵和諧發展。所以,創設適宜發展的幼兒園環境,營造良好的幼兒園教育氛圍,要注意三性。

一、樂園性。

當孩子們跨出溫馨的家門、離開父母溫暖的懷抱,踏進幼兒園的那一刻,他們希望得到的是猶如母親般的愛和家庭般的溫暖。因此,營造一個家庭式的溫馨氛圍對孩子來說極為重要。

幼兒愛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東西,對自然的東西深感興趣,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應遵循幼兒的這種興趣愛好,從孩子興趣的觸點入手,為他們創設一種充滿自然情趣、童趣、充滿交流和互動氣息的、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當幼兒走進幼兒園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審美氣息,首先看到的是整潔、優美的環境;其次是感覺到具有一定的藝術氛圍:裝飾在教學樓的都是孩子的一些作品、老師的畫,另外還有自然界的美的飾品,如花草、樹木、貝殼等這些都分批展現,定期更換。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孩子的家園、樂園、花園。

二、兒童性。

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可以給人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環境教育中的“環境”,不應是單純的“美化、綠化、兒童化”等的外在裝飾,而是教師與幼兒共同創造的、能滿足兒童生長和發展需要的適宜的環境,兒童的學習充滿著情感色彩,曾經經曆的、生活性的、情景性的環境,能激起兒童學習的興趣和願望。我們在為兒童創設的活動環境中,盡可能融入兒童經曆過的生活素材,盡可能將材料設置在背景之中,以使物化環境蘊含著情感內涵。使兒童在熟悉的環境中,回憶愉悅情緒,再現有意義生活,並使認知活動充滿著人文色彩。為促進幼兒身心全麵和諧發展,從幼兒的角度,從幼兒的眼光創設“結構角、閱讀角、音樂角、娃娃家”等不同形式的室內活動區,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

在色彩的運用上力求鮮豔和諧,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運用既符合實際又不乏充滿想象的搭配;大到牆麵、櫥櫃的色彩,小到區域活動的提示標識的創設中都能顯示。

三、教育性。

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使每一個角落都變得鮮活,每一麵牆壁都會說話,充分發揮了每一寸空間的教育價值,使教育環境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保護了幼兒天性,陶冶了幼兒情操,促進了幼兒主動活潑地發展。

以幼兒發展為本。我們充分的相信每一個孩子的潛能,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充分尊重每個幼兒,做幼兒的好朋友,是我園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們讓教師知道幼兒有“五應該”即幼兒有自己的權利,應該受到保護;幼兒有獨立的人格,應該受到尊重;幼兒有發展的差異,應該因材施教;幼兒知識經驗不足,應該允許出錯;幼兒有安全需要,應該給予關愛,因此教師應當給予“五多”即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愛,多一份平等,多一份引導,多一份鼓勵。通過家訪、邀請幼兒到老師家做客、與幼兒一起做遊戲、與幼兒做朋友式的個別交談等方式,增進老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孩子們覺得老師喜歡自己,培養幼兒敢於表現、活潑開朗的性格。

1、關注孩子的需要,把環境還給每個孩子。及時把孩子需要關注的基本經驗和孩子的最新經驗呈現在活動室牆壁上。所有的標題和內容都有暗示、激勵、要點的啟示,及時引起幼兒的關注和思考。張揚來自孩子的信息和素材,讓孩子對搜集、探索充滿激情和期待。

2、盡量采用動態的立體的材料布置環境,考慮孩子的興趣和需求,適時地補充和調整,使環境時時充滿新鮮感,

3、改變以往隻考慮美觀、視覺效果而以教師的眼光辨別優劣的做法。考慮不同孩子的發展速度,關注孩子的發展過程,鼓勵創新發展,在環境中預留空間使每個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

陳鶴琴老先生認為:“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要創設充滿童趣的、教育意義的、動態的幼兒園教育環境,讓幼兒按照自己的的興趣、能力與發展的需要,快樂、自由地開展生活、學習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