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華傳統文化與武術的關係
體育與藝術
作者:韓江華
【摘要】在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曆史發展過程中,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成為中華文化發展板塊上獨特的文化客體。近幾年,體育界對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三家的“體育思想”與中國武術的關係爭論頗烈。本文通過分析儒、道、佛傳統文化的觀點和中國武術的發展淵源,發現隻有把三家文化融彙起來才能形成中國武術獨特的體係特理論體係與形態動作。
【關鍵詞】中國武術,儒家,道家,佛家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武術正走向世界,武術界不少人對此既喜又憂。喜的是中華武術的新局麵,預示武術將有世界性的更大振興,憂的是國外武術愛好者學武術,是否能真正學到其精華?這股“熱”能否持久並進一步高漲?這裏的“憂”是指不少外國人剛穿上色彩鮮豔的中式對襟密排扣“武俠服”學武時,確實興致衝衝,但時間一長,雖也有部分人學的非常努力,卻也有些人為自己的動作缺乏中國武術的特色與神韻而感信心不足。作為古老民族文化遺產一部分的中國武術是沉浸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殊氣息中,允吸著獨特的民族文化乳汁而產生與成長的。這種文化廣延在武術中的血緣關係,不僅歐美人士一時難以理解,就是我們對武術乃至體育界本身,也並非人人都十分明確。在向世界展示與推出我們特有的武術的今天,有必要重新進行探索。本文試圖就此做一粗淺的論析。
二、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是封閉的、滯鬱的、深沉的中華文化板塊上獨特的文化客體。
在悠久的中國曆史中,兩千餘年實在封建製度的專製統治中渡過的。我們生存的這一“中央大國”,不僅疆域遼闊,且資源豐富,足夠全民族的自給自足。因此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文明曆史帶。直至西方的軍艦火炮與西方文明,呼嘯著跨越遼闊的太平洋,來敲我們大門的二十世紀初,我們還在上演五期屢變而人與人本質關係不變、專製製度不變、落後生產力不變的“普天下莫非皇土”的封建故劇。這一漫長、封建、沉鬱的文化曆史,保證了我們獨特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熟透。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以及西漢末年從印度傳入而大盛於中國的佛教釋家。這三家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主要代表,它們的學說體係,兩千餘年主宰與影響著這一文化版塊上的各個方麵。作為文化一個客體分支的武術,雖不直接受文化主體發展的指揮,卻同樣始終承受著三家文化的鍛打,受著民族性格與道德觀念的製約。從宏觀上推查武術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可以清晰看到它通體上下所受的三家文化的深深烙印。
近年來,體育界對儒、道、佛三家的“體育思想”爭論頗烈。有說三家輕武,反對體育;又說三家均重武術、體育。見仁見智,確實各有千秋。本文無力也無能參加這一爭論。著重要談的是三家文化對武術的影響。
1、儒家“武備”之說對動態型技擊武術其推動作用
被中國統治者奉為正統的儒家學說,以“在家為孝,入國為忠”作為最高道德標準。孔子一再強調的“禮”,則是維持這一標準的秩序規範。但這套標準與秩序遠非君王一言即定,仍要靠拳頭、刀槍作為後盾。武術的本源正是於爭權奪利的兵事中產生。所以孔聖人也隻好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不教民戰,是為棄之”,把“武備”與“教民習戰”定位維護封建秩序的必要手段。他還告誡他的弟子們,要在社會吃得開,必須有“藏武仲之知,公倬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因而他眾多弟子們即包括各種文武人才,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可見當時“武”絕非一般。當時的春秋、戰國正是從奴隸製向封建製過度的大動蕩、大變革時代,戰爭連綿,征伐不已,諸侯各國無兵無“武備”就不能生存,民間普遍習武,並已出現“劍士”等一類“武術家”。孔子正是總結了諸家之大成,集而作為維持“仁、義、禮”等這一統治秩序之所需。顯然當時的“武”主要是軍事中的技擊技巧,屬於形體動態型的“外功”,因為這種“武備”對統治者有利,以後的各朝各代就把孔聖人的“武備”列入“講武之禮”、“軍禮”的範疇,對中國技擊技巧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