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五”廣西城鎮汙水處理存在問題及對策(2 / 3)

2.4 汙水處理廠運營模式

廣西城鎮汙水處理廠大多是由政府投資建設,部分是由民營資本建設的BOT的項目,管網建設由於其公共屬性,全部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和維護。廣西汙水廠運營模式主要有政府性質的公有企業運營模式、民營企業委托運營模式、BOT運營模式。委托運營模式又分為委托服務模式、委托管理模式和委托租賃模式。部分地方考慮到財政資金不足、運行管理能力欠缺等原因,采用BOT的模式。

3 汙水處理發展麵臨的問題

3.1 生活汙水量逐年增加

2013年廣西城鎮化率為45%,比全國低8.7%,因此“十二五”以來廣西加快了城鎮化建設的速度,未來幾年也將維持這個速度發展。2011、2012和2013年廣西城鎮新增人口年增長率分別為4.0%、4.94%和3.43%,平均增速為4.12%,高於全國3.5%的平均增長率,城鎮化發展使更多的人成為城裏人,享受到了城市的待遇,但在汙水處理方麵帶來了新的問題:汙水管網未能覆蓋到新增的城鎮人口生活區域,這部分人排放的汙水大部分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直接外排。

3.2 處理負荷較低

廣西城鎮汙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已達到382萬噸/日,設計處理282萬噸/日,運行負荷平均為73.8%,負荷偏低。一方麵由於汙水廠設計的時候,考慮了以後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超前設計,多預留了處理能力;第二個方麵由於廣西很多縣城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且常住人口較少,因此用水量也偏低,導致能夠處理的汙水量較少。如大新縣汙水處理廠能力為1.5萬噸/日,城區人口隻有3.88萬人,自來水供水為0.85萬噸/日,在不考慮漏損以及消耗的情況下,即使供水全部轉化為汙水,處理負荷也隻有56%;浦北縣汙水處理廠能力為2萬噸/日,浦北縣城區人口為6.5萬人,自來水供水量為1萬噸/日,即使供水全部轉化為汙水,也隻有處理能力的一半。第三個方麵,“十一五”末建成的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並未完善,管網沒有覆蓋到所有產生汙水的區域,部分汙水未能進入汙水廠得到有效處理。

3.3 管網雨汙不分,進水濃度偏低

廣西城鎮的舊城區管網大多是雨汙合流式,一旦雨水進入汙水管網,將使汙水處理廠處理係統以及進水濃度受到影響。據有關統計,全區汙水管網采用合流製的有 52 個、混流製的有 11 座,雨汙合流製和混流製占了一半以上,這種現象導致部分汙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2013年COD進水濃度低於100mg/l的汙水廠有30個,氨氮低於13mg/l的汙水廠有34個。

由於舊城區人口密度較大,道路相對狹窄,建築密集,同時涉及到影響交通以及拆遷的問題,雨汙分流的改造難度很大,因此舊城區的管網改造進度相對新城區較慢,同時南方的居民樓和小區大多都建有化糞池,在汙水進入管網前,經過了化糞池處理,濃度已經大為下降。

3.4 縣級汙水處理廠運營水平較低

汙水處理廠的運營需要專業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廣西市一級汙水處理廠規模相對較大,政府以及建設、環保部門較為重視,資金充實,人才配置充足,運營水平相對較高,但大部分的縣級汙水處理廠運營水平較低。廣西大部分的縣級汙水廠是由政府投資建設,交給城建或供水等公有企業運營,這些企業並不是專業的汙水處理廠運營企業;且汙水廠因其較強的社會公益性質,一般不具有很強的盈利性,待遇方麵相對不高,加上縣城地域因素的製約,難以聘請在行的專業團隊和人才來運營。運營水平低致使部分汙水廠運行不穩定,時而出現超標,運行成本高,在線以及中控設備得不到維護,不能準確反映水質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