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世凱的朋友圈(1 / 3)

袁世凱的朋友圈

人物·真名士自風流

作者:陳事美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袁世凱備受爭議。當人們將目光更多聚焦在袁世凱本人的時候,我們不妨將視角轉向袁世凱的朋友圈,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不同的答案。袁世凱是怎樣的一個人,看看他周圍的朋友圈。生逢亂世,敵友難辨,到底哪些朋友與他經常互相點讚,哪些朋友給他點讚過後又取消關注,甚至拉入黑名單?

恩師組:李鴻章

應該說,袁世凱能有後來的成就,最大的貴人非李鴻章莫屬。李鴻章比袁世凱大36歲,當李鴻章是大清重臣時,袁世凱還是毛頭小夥。一片暮氣沉沉的晚清讓李鴻章心力憔悴,此時,朝氣蓬勃、闖勁十足的袁世凱似乎給李鴻章內心重新注入了活力,讓李鴻章看到了大清的希望。

1879年,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的袁世凱卻屢試不第,這讓已經20歲的袁世凱鬱悶到了極點。仲秋的某個夜晚,皓月當空,越想越氣的袁世凱將家中各種備考書籍全部付之一炬。火光映紅了袁世凱稚嫩的臉龐,袁世凱指天怒吼:“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隨後,袁世凱到養父朋友那裏去參軍,成為了一名兵哥哥。

1882年,朝鮮突發事變,清政府出兵朝鮮平亂。年輕的袁世凱帶隊一馬當先,衝鋒在前,殺敵無數。上司一個勁給他點讚,誇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簡直就是“大清好將領”。袁世凱因此獲得一等功,並一戰成名。袁世凱的先進事跡引起了“附近的人”李鴻章的注意,在李看來,一個高考名落孫山,工作僅三年的年輕後生,能有如此非凡能力很不簡單,將來定有一番作為。從那時起,李鴻章加了袁世凱為好友。

在李鴻章的保薦下,袁世凱順理成章成為大清在朝鮮的代言人。也許是朝鮮的泡菜與冷麵很合袁世凱的口味,他在朝鮮發展得順風順水,不僅可以統管朝鮮的大清三軍,還成為了朝鮮政府離不開的顧問,甚至左右著朝鮮的政局。此時的日本多次試圖騷擾朝鮮,全被袁世凱打敗,確保朝鮮繼續“哈清”而不“哈日”。李鴻章對袁大讚,欣然給其題詞:血性忠誠,才識英敏,支持大局,獨為其難。李憐惜愛將,袁感恩伯樂,至此,兩人關係達到最高點,各種私信不斷。

袁世凱這小子很聰明,在甲午戰爭前夕就逃回了國內,避免了一世英名被毀於一旦。看到大清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袁世凱決心以西法操練新軍,振興大清。但此時的袁世凱也不過35歲,必須尋求朝廷高層的支持,李鴻章因為甲午的慘敗備受冷落而愛莫能助。無奈袁世凱隻能另尋高人,誰知,沒長眼的袁世凱卻投到了李鴻章死敵翁同龢的門下,這讓李鴻章大為惱火,差點將袁世凱從好友裏拉黑。

李鴻章曾兩次當麵教訓袁世凱,一方麵讓其不要自大,一方麵也是想警告袁世凱不要忘恩。其實,李鴻章的核心意思就是:小袁,且行且珍惜。

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李鴻章先於奄奄一息的大清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頭像在袁世凱的心裏變成了灰色,永遠不會再閃動,這讓袁世凱很是痛心。他堅持親自為恩師撰寫祭文,稱讚恩師為“中興偉業,青史奇功”。

同盟組:金允植

都說“出門靠朋友”,國內有李鴻章的提攜,國外也要有知音。袁世凱遠赴朝鮮,能取得如此光輝的業績,這絕對離不開朝鮮事大黨領袖金允植的支持。金允植是一個地道的朝鮮人,袁世凱與金允植的相知相遇,不是添加“附近的人”那樣有意為之,完全是“搖一搖”式的偶遇。

有意思的是,兩人初識不是在朝鮮,而是從天津去往朝鮮的船上。就在袁世凱入朝的前一年,1881年,金允植受朝鮮國王李熙之托,帶領一幹人馬到天津取經,學習大清的洋務改革。金允植本來就是“哈清”一派,熱愛中國文化,推崇儒教思想,考察了大清的洋務改革後,更是對中國崇拜有加。

當金允植在天津樂不思朝鮮的時候,國內突發壬午兵變。事變導致反對金允植的大院君上台執政,同時因為有日本的介入,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對朝鮮、對自己都很不利。一時慌了手腳的他匆忙求援大清出兵,很快,袁世凱兵發朝鮮。在一條大船上,二人偶遇,一見如故。雖然金允植大袁世凱24歲,但二人完全沒有代溝,彼此“相寫甚歡”。因為二人語言交流有障礙,金允植隻能聽懂很少的中文,而袁世凱對金允植的“思密達”更是聽得雲裏霧裏。但金允植會寫漢字,而且還能熟練書寫文言文,所以二人大多用文字交流。袁世凱給金允植的印象是“英達夙成,誌氣軒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