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楠 唯望科室再登高(1 / 3)

李楠 唯望科室再登高

專題

作者:駱瀚

作為全軍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他以專業精神不斷鑽研探索,取得多項突破;身為消化科主任,他以實幹精神帶領科室躍上新高度。

他是李楠,總參總醫院消化科主任。

1999年,李楠調任總參總院消化科主任時,科室隻有7名大夫,20張床位,不要說在解放軍醫院係統,就是在醫院內部也是個不起眼的小科室。而今天的消化科已經有60多人,93張床位,在北京市僅列301之後,為全市第二。且李楠突破性地擔任全軍消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全院綜合評比中為內科第一名。目前科內軍人醫生全部為博士,科研梯隊完整。科室獲得2009年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和2012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以實幹精神帶團隊

今年56歲的李楠出身於海軍家庭,是“老三屆”,有10年的時間是當農民、做工人,他是恢複高考後78級大學生,本科畢業時已經28歲。“時間對我來說就特別的緊迫。”1999年任總參總院消化科主任時,李楠已經42歲了,他將這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化為實幹精神,作為帶領科室前行的基礎動力。

科室的成就是與它的自身定位分不開的。現在全院都知道李楠主任不貪財,開的車是全院私車中最差的——有的開就行;李楠主任不管藥費,外出吃飯檔次最低,大家都知道他請客最多也就是涮羊肉,但消化科科室氛圍之好也是全院聞名的,記者采訪時所見,從科室副主任到護士全都是直截了當進門談事,無需敬語,也沒有客套。李楠辦公室從不鎖門,而且房門的鑰匙,研究生、護士長有,其他的科室副主任都有,大家都集中到這兒來上外網,打印文件。采訪當天,科室裏包括一線的護士在內,所有人都在積極地申請總參的科研項目,打印好了就找李楠簽字報批。反倒是護士長覺得護士們的項目不必把她寫在第一申請人,為此來找李楠主任“訴苦”。

李楠覺得自己做為學科帶頭人,不能有任何架子,凡事要帶著大家一起發展。李楠在科室內鼓勵大家都去讀博士,一次考不上的他也盡力幫助別人考第二次,因為“每個人的進步都是科室整體的進步”。這樣的氛圍也影響了合同製的外聘大夫。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楠覺得要給外聘大夫以幸福感,在科室內不但能學到技術,還要有不錯的生活,這樣才能在團隊內感到幸福。而做為軍人,李楠覺得應當更看重榮譽感,講求奉獻與追求。對外聘護士隨意使喚或者有意欺淩,李楠絕對不允許。消化科的醫護人員並不富裕,李楠就總想帶大家出去吃一次飯也可以為大家省一次錢,消化科用的都是便宜藥,李楠追求的是集體的榮譽與進步。

現在的科室氛圍或許就是李楠的畢生所求。

李楠初到總參總院消化科時有幾個突出感受:人心散、沒有特色,連基本的醫療指標都完不成。凝聚人心靠什麼?壓服是壓服不了的,李楠首先想到了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去說服別人。科室獻血他帶頭參加。用藥他帶頭用便宜藥,如果有人認為不進某個新型抗生素就不行,那對不起,你找能讓你用這個藥的地方去,我們用不起你。因為有集體你才有藥,沒有集體哪有藥呢?同時李楠交待晚上所有值班的主任、副主任醫師,麵對疑難、風險、半夜三更的會診、甚至糾紛,最重要的兩個字是“擔當”,自己要衝在前麵,要做年輕大夫成長的後盾。

也有大夫對主任的做法無動於衷的,李楠隻好執行製度。晚上會診有大夫起不來,李楠馬上到現場,親自等,嚴格執行三級檢診製度,我能做到你做不到,那就要追究你的責任了。李楠還建立了英語教學、查房製度,而且一堅持就是十幾年。你要是覺得張不開嘴,那你可以和我一樣早起,鍛煉之後交班之前學習英語,一篇文獻一篇文獻地放投影分析,李楠的英語在諸多年青人中不算最好,但他敢張口好提問,其他大夫隻好跟上。這個習慣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積累著,直到大家在晉升職稱和在海外發表論文時發現其中的妙處後,心情由無奈變為感激。李楠覺得年輕人都有學習向上的欲望,隻是容易受環境左右,你堅持正確的有長遠益處的做法,那些短視的隨波逐流的東西自然就沒有市場。到後來每年春天、秋天,團隊的集體郊遊成了製度;包括對主任在內,大家直來直去地互相指出錯誤也成了製度。一句話,實幹成了科室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