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中原經濟區建設之我見
管理視窗
作者:蔡昕霖
作者簡介:蔡昕霖(1993.06),男,河南駐馬店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0級本科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摘要:河南地處中原,區位優勢突出,不僅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農業強省,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而且交通地位重要,起承東啟西、聯南通北的重要樞紐作用。此外,這裏文化底蘊豐厚,曆史發展悠久,在全國和世界上具有很強的新引力和凝聚力。所以,河南中原經濟區對於實現該區域及其他區域間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河南中原經濟區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河南越來越成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在這樣一個曆史積澱深厚、文化傳統淳樸的民族發源地開啟國家新的征程,正成為億萬中原兒女的不懈奮鬥的動力,也是我們大學生肩上的重任。
2011年10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此也拉開了河南這個中部重鎮和諧發展、快速崛起的序幕。在《意見》下發之後,河南各處就怎樣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問題掀起了討論的高潮。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現從以下幾個方麵作簡要闡述。
首先,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要發揮我省人力資源優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加強人才的培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要著重發掘和培養專業化、高端化、複合化人才,提高我省基層人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意見》指出要把我省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努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係並把中原地區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職業教育基地和職業培訓實訓基地,支持重點大學的建設,加大教育投資,培養一流人才。因此,我省應該加大對職業教育和高水平教育以及基層文化教育的支持和傾斜力度,鼓勵和促進大學生以及返鄉農民工的自主創業,企業和黨政機關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崗位專業對口招收和科研單位高學位引進相結合的政策,實現科研和效率的雙重發展。對省內各大高校尤其是重點發展高校的專家、教授、學者給予更大的關注和補貼,從而提高高級知識分子建設中原經濟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建設中原經濟。
其次,加強各方麵各產業的發展,多重並舉。河南是農業大省,其工業和第三產業還亟待發展。調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發展中的比重,充分發揮和利用河南交通便捷的優勢,加大對工業和服務業的投資,提高生產力,促進各產業協調發展。同時,建設中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提高環境保護水平,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河南。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惠民利民工程的建設,促進公共服務建設和發展,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還要加大中原地區的開放力度和開放水平,進行體製改革,實現精兵簡政。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必須切實協調好各方麵利益,發揮河南的最大比較優勢,著力進行經濟建設。
再次,大力發展我省的優勢產業——文化產業,借鑒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建設具有河南特色的經濟產業。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在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發展曆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曆史的積澱和糅合形成了河南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大氣而樸實,低調而包容。中國七大古都河南獨居其三,其文化影響力可見一斑。《意見》說明提高中原文化影響力應著重加強文化精神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由此延伸出以特色文化為載體的各種產業和項目。對此,我省應該充分利用民族優秀傳統和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中國最大的文化產業集群基地,維護和促進新興文化市場的發展和繁榮,建設涵蓋全省輻射周邊的文化根源體係。加強人文教育,弘揚中原大地當代的優秀精神,培育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當代河南精神,改善河南形象。增強人民的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和機遇意識,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八榮八恥”精神。結合河南實際和社會發展狀況開辟中原文化新的征程,以及建設河南係統的文化體係,實現文化發展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