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國能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極有趣的電影《喜馬拉雅》,影片中有發人深省之語,一位喇嘛對他的弟子說:“當你眼前有兩條路時,要選擇最困難的那一條。”這話表麵上違背人性與常理,但深思後則覺得其中真有另外一番智能。

我曾聽過一場有關經濟學原理方麵的演說,演講的是著名的經濟學者,他很有信心地表示:世界上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譬如,他說我們每天出門回家,幾乎都走同一條路,那就是因為,人們都在避免因為另一條路的陌生所帶來的風險,以及要去探勘一條新路徑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神成本。我聽了是深以為然。

不過,話雖如此,有時我在往返途中,偶爾喜歡繞一條平常不走,而且比較遠的路。

避開了熟悉的紅綠燈,避開了必然經過的那幾爿小店,一條比較遠的路引領著我瀏覽另一種風景。說是風景,其實在都市,任何一條街巷都是大同小異的公寓門麵與水泥圍牆,不過繞一條遠路,就是換了一種心情。刻意讓自己去承擔經濟學家最擔心的“風險”,或是很奢侈地浪費掉經濟學家十分在意的“成本”,於是我便像一個大富翁般,享受著人間的浮華,卻不計較收支方麵的利益。這樣的心情底下,土土的樓房好像活潑了一些,水泥牆也有了一些風情,如果能在這條路上遇見一棵上了年紀的榕樹,或是聽見某家窗間傳來悠揚的琴聲,那就算一筆意外之財了。如果願意停停腳、抬抬眼,用不同的角度觀察一下西天的流雲夕暉,那便是更深一層的喜悅。

而文學何嚐不是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在迂回間去激發一種沉澱在濁世中的情韻,逗留一份遐思。那陸遊所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成了一句俗語,但詩中的“疑”字、“又”字,卻也說明了在陌生的環境中,心情或怕或喜的頓挫跌宕,這是終日行在一條相同的路上所不可得之的人間趣味。又如那找到桃花源的武陵人,不也是在“忘路之遠近”的意境中嗎?因此一部《桃花扇》,並非“亡國之痛”四字而已,而《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好漢,也不能被“替天行道”一語概括。是故當我們沉浸在一首短短的絕句,我們的心也可以散步到很遠的地方,去撿拾秋夜落下來的鬆果,或是隔著水晶簾探望一泓寒清的月色。因為在當時,詩人們必都繞了遠路,來到了這些杳無形跡的意境,完成了藝術或是人生的巔峰。

在我們的生活,必然存在著兩條路,比較便捷的,比較迂遠的,時間追趕我們,生命匆匆,我們總是奔馳在便捷的那一條路上,永無止息。如喇嘛所說的去選擇一條最困難的道路,那或許需要一些宗教的情操與勇氣,然而能在平凡的日子,經常悠閑地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回家,那不啻是一種福緣,更需要勘透人世的深智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