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主題
作者:古清生
明朝永樂皇帝將皇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因此大興土木,且要在紫禁城的四角各建一個角樓,永樂皇帝親自規定,角樓必須是九根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條脊。這就給從全國征召來的能工巧匠出了難題,因為在建築史上,誰都未曾見過如此建築,更不用說親手建過了。
工匠們都為難,眼見工期在縮短,大家都沒有設計出符合要求的模型。而這卻是造皇宮呢,工期是不可以拖延的。像所有的民間故事一樣,奇跡出現了,一個青年木匠去街上辦事,碰見一個賣蟈蟈的老漢,老漢竟一定要青年木匠買一隻蟈蟈。他拿著蟈蟈籠,遞給青年木匠說:你看,蟈蟈叫得多麼好聽!這籠子編得多麼好看!青年木匠一看,果然是蟈蟈叫得好聽,籠子也編得好看,似乎沒有理由不買它一個,於是就買下這個蟈蟈,包括籠子。
想一想,木工廠裏的老工匠們有多麼著急!他們又在研究和討論角樓的設計,他們永遠猜不透皇帝為什麼一定要造這樣的角樓。哦,在中國古代的建築施工中,木工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的設計與安裝決定了建築的建造水平與安全。青年木匠帶著蟈蟈進來,立即引起了老木匠的注意,這時間他的師傅則氣憤地批評他:你這個孩子真不懂事,大家心裏火燒火燎的,你竟去買個蟈蟈來玩,真是有閑心。
不過,這個批評引來另外一個老木匠的注意,他見蟈蟈籠隻覺眼睛一亮,便要過蟈蟈籠,細細一看,然後再將籠子的梁、柱和脊條一數,就大聲喊起來:這不就是角樓嗎?一時間,所有的木匠都將目光投射在蟈蟈籠子上,異口同聲道:是啊,怎麼沒有想到?
這時候,木匠們說:那賣蟈蟈的老漢一定就是魯班爺爺。
這裏想起兩個有趣的事,一是那位永樂皇帝,老人家不論皇帝當得怎麼樣,怎麼他想出個角樓的樣子,居然與蟈蟈籠子一樣呢?皇帝不是蟈蟈啊。再想,皇帝關在皇宮裏,整天就是嚷嚷,也不出門,豈不就是蟈蟈?二是魯班爺爺又顯神奇了,記得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的彭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就是魯班上山抓草上坡的時候,手被有齒的獅毛草割破了,因此受啟發而發明了鋸。老師講那一課的時候,先是將課文當故事講給我們聽,他在講台前站好的時候就說:請同學們把書合上。那真是很神奇的時候,因為這意味著彭老師要給我們講故事了。我記得那時候,就覺得語文老師永遠都有講不完的故事,我總是想到老師的大腦有多麼神奇。
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會吸引許多的人去看紫禁城的角樓,不過,我卻有另外一個想法:未必不是蟈蟈籠的設計者參照角樓來設計蟈蟈籠的?當然,魯班在此隻是一個智慧的化身,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裏麵,魯班也是無所不在的,這就說明了“木結構”在中國建築中占有無比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