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住低訓取得突破的關鍵點研究:統計學視角(1 / 2)

高住低訓取得突破的關鍵點研究:統計學視角

運動科學

作者:江玉輝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國外高住低訓相關研究前沿進行整理和分析,重點對高住低訓取得突破的關鍵點進行探討,為後期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高住低訓 關鍵點 統計學視角

高住低訓是讓運動員居住在低氧環境,訓練在平原或常氧環境的一種訓練方式[1]。自該方法被提出以來,得到了廣泛運用,但是,使用該訓練方法時必須充分考慮諸多因素,如:高住低訓的居住高度、訓練高度、居住持續時間等,以便取得更好地訓練效果。通過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數據庫。以“live high—train low”為搜索詞,按論文被用頻率,從高到低選擇34篇高住低訓相關論文進行統計(SPSS16.0)。從統計學視角,對高住低訓的居住高度、訓練高度、居住持續時間、訓練項目、居住方式等的相互關係進行把握,以期對後期高住低訓相關研究和訓練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HiLo居住高度

高原訓練告訴我們,2000m—3000m的高度才會刺激運動員體內某些生理生化物質產生變化,而高於3000m就會對運動員產生很多不利影響,如疲勞不宜恢複[2]。因此,高住低訓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居住高度或氧艙低氧濃度的影響。從國外34位高住低訓研究者的實驗研究中得出:最多采用居住高度為2500m,占44.1%,其次是2650m,占26.5%,3000m以上居住高度沒有。

二、HiLo訓練高度

高住低訓的訓練高度也是影響高住低訓效果的關鍵因素,在較低平原或海平麵訓練可以很好的保證運動員訓練的強度,這也是高住低訓的優勢所在。通過筆者的統計分析得出:目前國外高住低訓研究專家和學者在運動員高住低訓過程中通常選擇的訓練高度為海平麵,占38.2%。其次是600m海拔的平原,占32.4%。選擇在1200m以上高度訓練的較少。

三、HiLo居住持續時間

對34名國外高住低訓研究者的實驗研究居住時間統計來看:在低氧倉居住時間為26—28天的最多,占29.4%。其次是23—25天,占20.9%。較少采用的居住天數為11—16天和8天以下,共占8.7%。在每天居住時數上:11—12h/d最多,占41.2%。排第二位的是8—10h/d,占20.6%。其次是17—18h/d,占17.6%。當然,高住低訓的居住時間在很大程度上還與教練員訓練計劃安排和運動員水平等有關。

四、HiLo訓練項目

目前,國內外多數研究者都一致認為高住低訓能夠顯著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特別是有氧耐力。本研究發現:以自行車運動項目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最多,占20.6%。其次是以中距離跑運動員和長跑運動員作為實驗研究對象,都占17.2%,排第二位。對400m跑等以無氧耐力為主的項目運動員研究最少,占2.9%。

五、HiLo居住方式

就高住低訓的居住方式,就目前而言,有兩種方式,一種為運動員在高原居住,在平原訓練。另一種是借助低氧設備等,居住訓練都在較低海拔的平原進行。第一種訓練方式,運動員要奔波於高原與平原間,相對耗費時間和精力。第二種訓練方式,不必上下高原,免去路途奔波,一定程度可以免去高原惡劣環境對運動員的不良影響,但要花費一定資金投入低氧室的建設。目前,選擇在低氧室進行居住的研究者較多,占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