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文章
作者:林桂平
世紀之交,商業模式搭伴互聯網而瞬間躥紅。期間雖然因為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而被短暫降溫過,隻是跟隨資本市場在中國大陸的興起,特別是證監會為創業板定下“兩高六新”的基調,“新商業模式”尤其受到關注。風險投資家更是言必稱商業模式。
理論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商業模式仍然是一個小眾研究話題。一個學科的建立,需要有概念體係、分類標準、因果關係等,從這個意義上看,商業模式的學術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並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對商業模式定義、理論體係和實證研究均有建樹的,首推一對係出名門的合作者: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克裏斯托夫·左特(christoph Zott)和沃頓商學院的拉斐爾·阿米特(Raphael Amit)。他們建立了一套評價商業模式設計主題(businessmodel design themes)的問卷,發表在《組織科學》(Organization Science)上。2009年發表在《戰略管理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的另一篇論文則是為數不多的發表在國際A類刊物上的關於商業模式的實證文章之一。它證明了商業模式和產品市場戰略是截然不同(distinct)、互補而非替代(complements,not substitutes)的一對概念。商業模式和產品市場戰略的組合一致性能夠為企業創造優秀的業績,例如創新型商業模式(novelty-centered business models)配合差異化、成本領先或早期進入市場(differentiation,cost leadership,or early market entry)的產品市場戰略能夠提升企業業績。
北京大學的魏煒和清華大學的朱武祥在其合作的專著《發現商業模式》和《重構商業模式》中,建構了商業模式的描述體係:商業模式是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什麼是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實際上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哪些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第二,這些利益相關者跟企業是如何進行交易的?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有很多種:從價值鏈的構成看,有供應商、銷售渠道、最終客戶、融資渠道等;按照組織生態係統,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可分為互利共生、寄生、競爭、片利共生等。值得注意的是,利益相關者在此是有獨立的輸入輸出和獨立的利益訴求的實體。因此,傳統上屬於企業內部的財務、庫存等也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隻不過是內部利益相關者。當然,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可以分離出來,即財務外包、庫存外包、物流外包等。
而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交易結構則可分成六個要素:業務係統、定位、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如圖1所示。
其中,業務係統描述整個交易結構的拓撲結構、交易各方之間的關係和所扮演的交易角色。典型的製造一體化企業,可能是研發、製造、銷售都由企業自己承擔,這就是直線型的業務係統;而把生產、銷售等全部外包,隻負責研發和供應鏈組織管理的企業,其業務係統則更像是星型結構。
而定位、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和現金流結構可以看成是業務係統在不同側麵的映射。
定位指的是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例如,同樣是複印業務,直銷複印機、分銷複印機、連鎖經營複印店、複印整體解決方案等,就是滿足客戶同樣需求的不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