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會是投資還是成本?(2 / 2)

開會能不能省一省?

首先,我們必須檢討開會的必要性。召開會議是否符合規定,能否促進協調、溝通及集思廣益,對工作推動及目標達成有無必要,在時效上有否其他更有效的替代方式?倘若以電話、公函或會簽等方式可以產生預期效果,會議主持人或出席人員不能充分準備、時機不適當以致會議肯定不能產生預期效果,召開會議的花費太大,就應該以其他方式來取代會議。現在許多跨國跨區的公司,會議人員召集的可能性或成本都是一大挑戰,於是,利用網絡討論區,先行收集與會人員意見後彙總,再來開會或取代開會,都能大大提高會議的效率與效能。

整個會議管理的內涵包括:會議的對內對外管理,會議結論的決策模式,會議成本估算,會議的規劃、準備、組成與規則,會議的流程與控製,會議的參與及發言、共識引導,會議決議的追蹤落實,等等。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兩件事。第一,會議的決策模式是影響決策質量的關鍵。一般而言,會議必須遵守“力的原理”,亦即會議的最後決定,必須是代表最多數意見的決定,也稱為“服從多數原則”。其次是“理的原理”,在服從多數的原則下,少數者的權利,亦不應受到打壓,此稱為“尊重少數原則”。多數決策的模式,是效率最高但質量卻絕不一定能確保是最好的,例如用在戰略的製定或頭腦風暴時,許多少數或奇特的想法,在會議有限的時間內,未必能夠獲得廣泛的支持與理解,這時如果主持人徑自付諸表決,有可能會斷送一個寶貴的點子,這時就不如擱置留待進一步的評估。此外,高層會議如董事會會議,每位董事的意見都極為重要,如果董事會的決議,動輒需要看表決結果而不是董事們的共識與妥協,動輒表決隻會種下日後嚴重衝突的後果;此時應該休會尋求溝通與共識。所以,舶來的力的原理與少數服從多數,未必是最好的決策模式。西方運用票決的合宜性,原本就比東方來得高,也來得習慣。

第二,會議成本。會議成本應該包括直接成本,如召開會議的準備成本、會議室的成本(租金或內部轉撥計價的成本、水電與設備裝潢折舊)、與會人員的成本。間接成本,如與會人員因為無法工作所流失的產能、額外加班或因為會議延誤工作的加班成本、影響他人的成本或其他流失的機會成本,等等。

沒有任何一項規定(包括最嚴格縝密的上市公司規範或ISO)要求公司必須製定具體執行的會議管理辦法,但會議的管理,確實應該在公司內部製定章程或相關會議管理辦法,來規範公司內的各種會議類別及分級、會議原則與規定、會議決議及追蹤(這才是開會的目的)、會議記錄與存盤規定(含記錄內容要求規格)、會議室管理,等等。會議的真正精神所在是借著會議的進行過程,通過人與人之間智慧的交流,情感與理性的良性互動,產生互信與有價值的共識,作為行動的共同根據。然而,“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的事實總是天天上演著。要做好會議管理,除了有清楚的管理規範與訓練外,最好是養成能不開會就以其他方式取代的習慣,做好時間管理,追蹤會議決議的執行。我的一家客戶,為了解決會議泛濫的問題,就想出兩個挺有效的殺手鐧第一步,在每一間大小會議室中張貼該會議室每小時的開會成本,第二步,會議室內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椅子,大家站著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