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畫收藏迎來曆史機遇
藝術與財富
作者:尚曉娟
近年來,在市場大起大落之際,老油畫板塊儼然成為拍賣市場的亮點。2011年可稱為老油畫井噴之年,當年有51件作品突破千萬,更有單件破億作品出現,常玉的《五裸女》在香港拍出1.28億港元。到了2012年,又有一件過億作品拍出,徐悲鴻的《九方皋》在上海寶龍公司以1.02億元成交。
除了“民國畫壇三重臣”徐悲鴻、劉海粟、林鳳眠,大師級名家常玉、潘玉良、顏文樑、陳抱一,以前很少現身的方君璧、關紫蘭、孫宗慰、李超士等民國畫家作品,隻要一出現,就創出高價。
業內人士介紹,老油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曆史沉澱,終於得到市場關注。然而,看似火熱的拍賣隻是老油畫市場的冰山一角,高價成交的隻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大腕,還有更多民國油畫家鮮為人知,其作品價格還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
市場苗頭由香港向內地轉移
老油畫,嚴格來說是指1949年之前創作的油畫作品,寬泛來說,1966年“文革”之前的作品都稱為早期油畫。
油畫東漸至今,隻有100年曆史。第一代油畫家成長於上世紀初,他們遠涉重洋學習油畫,是中國油畫真正的奠基者。第一代油畫家有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常玉、陳澄波、陳抱一、關紫蘭等人。第二代油畫家包括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人,他們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歸為早期油畫範疇。
數據顯示,在“中國油畫家總成交額排名”前50位中,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家占了16席,占到總量的近1/3,可見老油畫市場板塊的重要性。
最早挖掘老油畫板塊的是港台地區。199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油畫專場中,有數十件老油畫上拍;到了90年代中後期,蘇富比、佳士得更是新辟“20世紀亞洲藝術”專場,主推中國早期油畫。20多年以來,在拍賣行帶動下,包括常玉、劉海粟、顏文樑等第一代名家都得到很好的學術梳理與市場建立。
而中國內地的早期油畫拍賣則要滯後20年。2010年秋拍,中國嘉德首次將老油畫作為單獨板塊推出,按照曆史脈絡,重點推出第一、第二代油畫家的作品。當年,嘉德專拍雖然隻拍得1871萬元,卻得到市場的良好反饋。第二年嘉德春拍,中國早期油畫專場的總成交額就達到了6295.6萬元。到了2011年秋拍時,嘉德這個專場的總成交額更是一舉達到1.3億元。
中國嘉德老油畫的成功推出,啟動了市場氛圍,其他包括北京匡時、北京翰海等內地拍賣行也紛紛加入這一板塊的推介。
2012年,在中國早期油畫排名前10位的拍賣作品中,有6件是由內地拍賣行拍出的;而在2010年,前12名早期油畫中,僅有4幅是在內地成交,可見老油畫的拍賣市場苗頭已轉向內地。
作品資源有限,價值未完全體現
市場人士認為,老油畫的價值更多不是考慮色彩、造型,而是這批畫家在中國油畫史承上啟下的地位。
1887年,李鐵夫先生第一個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美術,之後出現留法派、留日派等不同派別,他們為中國的“西方藝術”打下堅實基礎和重要的理論經驗。大致來看,中國老油畫的整體風格,一是以學院派的寫實主義為代表,追求形體真實、構圖典型,以徐悲鴻先生為典型;二是印象派、後印象派,追求色彩的張力、色調的風格,以劉海栗先生為代表;三是在中西藝術之間尋找融合,甚至是偏向中國美學與色彩的表達,代表人物則是林鳳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