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當海外企業仍在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下苦苦掙紮時,資金相對充裕的中國企業已經迅速在全球範圍展開一係列大規模收購活動,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為冷清的全球並購市場增添一絲暖意。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企業共完成38起海外並購交易,同比增長26.7%;其中披露價格的30起並購事件總金額達到160.99億美元,同比增長90.1%。中國企業活躍的海外並購活動,已成為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獨步全球的真實寫照。
2010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仍將繼續,並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有望超越2009年。然而與2009年相比,中國企業今年海外並購所麵臨的環境已經有所不同。2010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之路如何才能越走越寬,以下五個問題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
民營企業能否在海外並購中突起?
2009年,以中石化、中石油、中國五礦等為代表的大型國企在海外並購交易中擔當了主力角色,其交易量占海外並購交易完成總數的近六成,交易金額則占海外並購交易總額的九成多。然而,這些主力的國有背景使其在海外並購交易中遭遇到資產價格哄抬、交易審批政治化等各類尷尬問題。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在海外並購交易中更容易取得企業出售方和政府審批部門的信賴,民營企業靈活、高效的決策機製也使其在海外收購中更容易抓住市場機遇。2009年,吉利汽車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對全球第二大自動變速器廠商DSI公司4,740萬澳元的收購,充分體現出民營企業在海外並購中的優勢。
經曆20多年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後,民營企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部分民營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化管理經驗。然而受政策限製及經營理念影響,民營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及商業銀行獲取並購資金仍存在較大障礙。在2009年商業銀行發放的並購貸款中,很少看到民營企業的身影。因此當大型國企在海外市場被狙擊可能性加大時,民營企業在2010年海外並購過程中的表現,將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能走多遠的風向標。
並購對象能否實現從資源到技術的升級?
2009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對象主要為能源、礦產等資源性企業,全年能源和礦產兩個行業共完成14起並購交易,並購金額達到156.63億美元,占海外並購總金額的97.2%。與獲取技術、品牌或市場等並購活動相比,獲取資源的並購交易風險相對較小,並購之後的整合重組也較為容易。然而,由於能源、礦產等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資源行業的國際爭奪正不斷升級,以資源為主要對象的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將愈加艱難。
從國內需求看,2010年在“調結構”的宏觀政策作用下,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的發展將受到抑製,國內對能源、礦產等資源的短期需求將可能放緩。而在調結構、促發展過程中,國內企業更新生產技術和設備的問題追在眉睫。受研發能力弱、研發周期長等主客觀原因影響,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技術及設備,將成為企業實現快速轉型的現實選擇。因此2010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能否逐步實現從收購資源到收購相關技術的升級,不僅關係到海外並購進程,更將體現國內產業結構政策的落實程度。
如何應對並購成本的上升?
2009年,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與國際商品價格大幅回落有密切關係。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2009年初跌至不足40.00美元/桶,與2008年最高價相比下跌了七成。資源價格的回落使海外資源性企業的估值也相應降低,這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提供了有利時機。然而,隨著國際資源價格的快速回升,海外資源企業的估值也相應提高,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成本由此也不斷上升。2009年6月中國五礦收購OZ礦業交易中,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導致OZ礦業股東對收購價格不滿,中國五礦在OZ礦業股東大會召開前夜臨時加價15.0%,才保證了交易的順利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