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創業的爆米花機(1 / 1)

尋找創業的爆米花機

管理

作者:胡澈

創業者的“聖殿”應該有兩個,一處是納斯達克的交易所,另一處是Y Combinator辦公所在的山景城。前者是創業者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地,後者是大部分創業者初創階段最想出發的起點。

Y Combinator為什麼如此出名?如果僅僅是因為保羅·格雷厄姆,那這個理由未免太牽強。看看這個訓練營出來的創業團隊都有哪些明星:Dropbox、Airbnb、Codecademy……誰不想看著這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親手打造一款產品,走向成功?不僅僅是所謂的“屌絲逆襲”,還有許多傳奇都從YC誕生。

作為互聯網從業者,我在一些創業者的微信群常常看到大家對於早期創業環境的探討。提到YC,大部分人期待它們來中國。盡管國內的創業孵化器早已經遍地都是,知名如創新工場,已經孵化了許多還不錯的項目。但這群國內的“極客”還是為YC的到來而興奮。

試想一下,這批聰明人中許多人拋棄了國內百年高等學府,卻不願拒絕一個2005年才建立的孵化訓練營,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神奇的是,Y Combinator本身就是一個創業典型。

我從蘭德爾·斯特羅斯的書《YC創業營》(THE LAUNCH PAD)中發現兩個有意思的事實:

1.年齡無關緊要,但必須成熟;

2.大部分人都會失敗,但要及時調整方向。

最近騰訊產品家舉辦了一係列和“90後創業者”有關的活動,人們驚呼90後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以年齡劃分能力是一種常見的經驗謬論。據我所了解,這些創業者都早已經是身經百戰,從業經驗豐富,最關鍵的是他們不怕失敗。

我並非鼓吹創業這件事情,而是佩服這幫“勇士”。我相信保羅·格雷厄姆和我一樣佩服他們,所以在當年的哈佛演講中,他才會聊起這樣一個事情:如何把創業的經驗傳授給更多人?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之後,才有了YC的存在。

看完《YC創業營》一書,我大概找到了答案:YC是一個放大器,好比爆米花機,丟進幾顆玉米,進行加溫加壓,最後可以獲得更好的爆米花。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能力範圍是做成一件事情的關鍵因素。所謂的能力範圍包括:你有多少資源,多少影響力,有多少人願意幫你,有多少的渠道等。YC正是能力範圍的一個放大器。

在YC,大部分團隊都會經過一係列的麵試最後獲得機會。“12000美元置換4%的比例?”這種投資建議並不是固定的,但大部分團隊都會接受。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能力範圍,而根據能力範圍做不同的投資交換,是很常見的場景。

在YC,對於能力不錯但點子糟糕的團隊,YC的導師則直接給出建議。不要擔心點子的問題,大部分人創業都會麵臨失敗,但矽穀原諒失敗者。相比之下,國內出名的“創業逆襲”案例很多,但失敗的產品更多。大部分創業者拿到了投資之後,並沒有接受非常好的指導,甚至許多投資人並非是創業出身或者是互聯網從業者,他們所能做的“放大器”無非就是錢,但眾所周知,如何處理短板才是問題的關鍵。在眼下這個創業投資火熱的機會窗口期,錢有可能並非最關鍵短板。

YC的另一大“放大”功能在於曆屆優秀的創業者(稱之為畢業生)會回到YC幫忙指點,對於創業新人來說,不僅收獲更多的資源,而且也尋找到了擴大能力範圍的方法。

國內許多創業者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他們聽信了孵化器的宣傳,置換股份來換取免費的辦公場地和孵化資源,但往往到最後他們離開的時候,似乎一無所獲。相比之下,YC的成功和揚名大概源自於這種對比。

不過,YC模式在國內行不行得通又是另一回事。比如12000美元置換4%的股份,相當於是用7.4萬元人民幣置換4%的股份,整個估值僅有不到200萬元,而200萬元對於一個5人的小團隊來說,很有可能就是一年的花費。之所以YC可以這樣做,是因為經過三個月的YC訓練營打造,大部分有成長勢頭的產品都可以快速獲得追加的投資;國內可能極少會出現這種情況——大部分時候,要求占有更高的股份,其他排他性的策略等。

如何在拿到下一筆錢之前活下來似乎成為國內大部分創業者重點關注的焦點。相比之下,參加YC訓練營的年輕人們似乎更在意如何把想法變成現實,難怪YC特別喜歡年輕人。蘭德爾·斯特羅斯在書中描述,25歲是最佳的創業年齡,因為沒有各種壓力。現在國內這一批1990年出生的年輕人正處於這個YC眼中的黃金期,但似乎世界依然是70後,80後的。

不過別擔心,整個大環境總是在競爭中不斷優化,而眼下重要的事情是你如何讓自己的能力範圍持續放大?孵化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放大器效應?尋找這個爆米花機,不僅是你的事,也是所有孵化器需要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