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地氣”的科技創善(1 / 2)

“接地氣”的科技創善

專欄

作者:顧遠

如果用兩張A4紙為材料搭起一個架子,你可以在這個架子上放多少根玉米?這個看起來很奇怪的問題是每一個去麻省理工學院D-lab訪問的人都會收到的挑戰。目前最高的記錄是28個!這個挑戰並非隻是在考驗你的創造力,它的思路更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在那些最貧窮的地區,當地的村民保護自己收獲的糧食不被老鼠昆蟲吃掉的唯一辦法,便是就地取材,用最經濟、最簡便的方式搭建一個架子來存放。這樣的解決方案技術含量非常低,卻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當地人每天麵臨的真實問題。

如今,科技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很多人在評價一項產品或解決方案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科技含量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放在“科技”兩個字之前的修飾語也多是“最新的、前沿的、先進的”之類,卻忘記了科技終究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滿足人的需求。隨著公益理念和社會創業家精神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嚐試用科技的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針對欠發達地區那些極端貧困的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這種科技創善行動的成功秘訣,不在於其科技含量的高低,而在於是否充分考慮了“在地性”。

在MIT、斯坦福的一些科技創善的圈子裏可能會有人告訴你:“沒有通過‘蟑螂測試’的產品不是好產品”。因為那些使用這些產品的環境裏很可能有各種小昆蟲,它們會鑽進產品裏搞破壞,而這種情況在開發產品的實驗室裏卻並不存在。這種半開玩笑的話提醒我們,考慮在地性首先意味著對使用人群和使用情境的充分理解。這一點說起來沒什麼高深,一般的商業產品開發也都會考慮這些。但一般人大概很難理解一個每天收入低於2美元(世界銀行劃定的絕對貧困線)的家庭是如何過活的,當地的社區環境又是怎樣的。克服這種理解上的障礙,隻能紮根到那些社區裏,理解社區和社區裏的人們,並和他們一起——而不是“為他們”——設計解決方案。

“全球自行車解決方案(Global Cycle Solution,GCS)”是一家致力於用低成本、可持續的技術解決方案來幫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計的社會企業。它的創始人Jodie曾是MIT的一名學生。在D-lab上課期間,她開發了一款以自行車踏板為動力的玉米脫粒研磨機。腳踏發電技術本身並不新鮮,Jodie最早是從另一家公司了解到這項技術,於是把它帶到了非洲的坦桑尼亞,讓當地的農民使用,結果發現對原有的技術和產品原封不動地照搬根本行不通。當地的購買力水平很低,他們需要的解決方案不是企業級的,而是低成本的,適用於單個家庭的。同時,當地的道路交通狀況也要求解決方案必須具備很高的可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