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製度暖人心
卷首語
作者:唐鈞
我國社會保障製度正走向“覆蓋城鄉居民”的道路,十八大報告強調了社會保障製度建設要“適應流動性”,這有利於真正解決流動人口轉移接續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報告描繪的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美好願景令人歡欣鼓舞。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多方麵強調了民生改善,如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這些論述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熱切期盼,彰顯了黨中央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的信念和決心,順民意、得民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論及社會保障時,強調了社會保障體係的3個特性,即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和保證可持續性。其中,適應流動性是第一次出現在黨的綱領性文獻中。
自從實施計劃生育國策以來,我們習慣於關注人口的自然變動,其中的核心數據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實際上,另一個關鍵數字人口的機械變動,即人口流動,對我國的社會經濟影響可能更大。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對深度老齡化表示擔憂,但其數字是以戶籍人口計算出來的。如果按常住人口計算,老齡化程度就會大大降低,這就是流動人口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據統計,2011年,全國農民工2.53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59億人;而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僅為4140萬人。
黨的十八大為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險製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根據。不僅是農民工,城市之間流動的勞動力人口也成為政策的關注對象。縱觀十八大報告,處處傳遞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執政為民的情懷。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