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索(1 / 2)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索

公眾·品

作者:陳琦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因而本世紀也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教育的基點是終身學習。擔負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學校,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發展為前提,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使學習過程個性化和高效化。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的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合作性方麵的基本特征。它轉變了那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構建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批判思維和實踐能力。下麵本人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在教學中構建自主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一般有三種狀態:一是積極接受,二是中間模糊,三是排斥。如果教師不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就有可能處於上述二、三狀態,因為學生不是無條件的接納器,教師傳授的知識隻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主動努力,他們的認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當然,我們在強調主體作用時,也不容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學生是受教育者,他們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還不成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1.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導”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指導學生探索、質疑新知識,指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的遷移來學習新知識,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所學新知識,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新知識等。

2.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取決於能否全身心參與知識獲取的全過程和能否主動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教師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導入,使學生明確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以及自我表現的欲望,讓學生進行自學嚐試。通過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自已去尋找知識、解決問題的策略、途徑,從而能主動地獲取知識。

二、科學的本質在於探索真理,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

科學是一種社會組織起來探索自然活動規律的活動。化學屬於科學的範疇,是在實驗、猜想、探究中發展的。利用探究性學習,學生自主參與獲得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在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創新意識的一種學習能力。例如實驗:10mL mol/LCuCl 溶液投入10g鋁片。實驗觀察到:(1)鋁片表麵立刻有紫紅色銅沉積,同時產生較多的氣泡;(2)溶液綠色變淡,繼而產生藍色沉澱;(3)混合液溫度升高,甚至發燙,產生氣泡速度明顯加快,鋁片上下翻滾;(4)混合液變黑,鋁片周圍有少量白色沉澱物產生;(5)一定時間後,試管底部有較多紅色粉末狀銅沉積,溶液變成無色透明;(6)鋁片上繼續產生無色氣泡。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既豐 富又複雜,大大超越了學生實驗前的預測結果,因而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同學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限於知識基礎,學生無法解釋實驗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白色沉澱。有部分學生認為白色沉澱是Al(OH)3,也有學生識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開展講座與交流,大膽推測,鼓勵開展思維創新,並建議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最終由學生得出在溫度較高時,銅和氯化銅可反應生成白色的物質。通過實驗的探險究,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鹽類水解、原電池、化學平衡等化學原理的能力,大大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境界,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以教導學,以教促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