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集成電路設計理論研究(2 / 2)

第三,二極體的設計。集成電路中的二極體均由三極管的eb結或cb結構成,前者的正向壓降低,幾乎沒有寄生效應,開關時間短;後者常在需要高擊穿電壓的場合中使用,技術上又不必單獨製做,隻是在晶體管製成後布線時按電路功能要求短路某二個電極,從留用的P-N二邊引線出去和電路連接。課堂教學中,對二、三極管的特性及工作原理要做詳細的複習,以便學生理解。

第四,電阻設計。集成電路中的電阻是在製造電晶體基區層的同時,向外延層中進行擴散製成。阻值取決於雜質濃度、基區的寬度和長度及擴散深度。當需要更大電容阻值時,采用溝道電阻;在需要更小電容阻值時,則采用發射區擴散時形成的N十區電阻。

這裏電阻與學生之前學習的電阻進行比較,利於學生理解。

第五,電容設計。集成電路中的電容器有兩種,一種是P-N結電容,它是利用三極管eb結在反向偏壓下的結電容,電容量不是常數,它的大小與所加偏壓有關,且有極性;另一種是MOS電容,電容值是固定,與偏壓無關。一般用重摻的區域作為一個板極,中間的氧化物層作為介質層,氧化物層的頂層金屬作為另一個板極。但是,集成電路設計中應盡量避免使用電容,數字電路一般都采用沒有電容的電路。

三、數字集成電路的核心工藝

首先是薄圓晶片的製備技術。分別在半導體專用切片機、磨片機、拋光機上加工出厚度約為400um、表麵光亮如鏡、沒有傷痕、沒有缺陷的晶片。

其次是外延工藝技術。為了提高電晶體集電結的擊穿電壓,要求高電阻率材料。但為了提高電晶體工作速度,要求低電阻率材料,為此在低阻的襯底材料上外延生長一層高阻的單晶層,這叫做外延技術。

第三是隔離工藝技術。因為數字集成電路中各組件是做在同一半導體襯底片,各組件所處的電位也不同,要使做有源元件的小區域(電晶體)彼此相隔離開,這種實現彼此隔離的技術叫做隔離技術。正是由於它的出現,使分立元件發展到數字集成電路成為可能。現在常用的有介質隔離(將SiO2生長在需要隔離的部位)和P-N 結隔離兩種方法。P-N結隔離是在隔離部位形成兩個背對背的P-N結;外延結構P-N結隔離是在P 型襯底表麵的n型外延層上進行氧化、光刻、擴散等工藝,並將硼雜質擴散到特定部分,直到擴穿外延層和P 型襯底相接。外加反向電壓使外延n型層成為一個個相互隔離的小島,然後再在這個n型外延小島區域上分別製造電晶體或其他元件。

最後是氧化工藝技術。半導體器件性能與半導體表麵有很大關係,所以必須對器件表麵采用有效保護措施。二氧化矽被選作為保護鈍化層,一來它易於選擇腐蝕掉;二來可以在擴散之後在同爐內馬上通氧進行氧化;三來可以作為選擇摻雜的掩蔽物;再來它常被用來作導電層之間的絕緣層。當然用作鈍化的介質還有氮化矽薄膜,這裏不多介紹。各種薄膜不僅要執行其本身的預定功能,也要和後續的全部工藝相相容。即鈍化薄膜要能承受所要求的化學處理及加熱處理,而其結構還保持穩定。從上麵工藝流程可以看到,每一步光刻之前都有氧化工序,圖形加工隻能在氧化層上進行。

設計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在設計中要考慮許多細節的東西,實踐與理論之間有一定的差距,對於我們技術學校的學生而言,可以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設計,自己動手搭建電路並做測試,在做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作者單位:福建省第二高級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桑紅石,張誌,袁雅婧,陳鵬.數字集成電路物理設計階段的低功耗技術[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1年第4期.

[2]黎聲華,鄒雪城,莫遲.靜態時序分析在數字集成電路設計中的應用[J].2003年第8期.

[3]孫玲,陳海進.基於CMOS工藝的中小規模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淺析[J].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