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強化輿論監督,凸顯人文關懷(1 / 2)

強化輿論監督,凸顯人文關懷

前沿報告:【媒體新動】

作者:湯景泰 張豔麗

近期全國各地新風勁吹,各大主要媒體也呈現出一派萬象更新之勢。中央媒體率先垂範,開啟了以“短、實、新”為標誌的新聞新風尚。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精英彙聚的媒體重鎮,廣州的紙媒率先感受到春江水暖,力行維新,呈現出一番“新氣象”。

輿論監督“擲地有聲”,輿論引導“有的放矢”

目前,中國已步入改革的深水區和發展的關鍵期。然而,轉型中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因此,新一屆領導人亮相不久便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以回應群眾的期待。針對全民關注的反腐問題,在今年的中紀委全會上,習近平同誌表示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

在這種改革氛圍中,身為“無冕之王”的媒體履行輿論監督自然責無旁貸。一直以來,有力的輿論監督是“南方”報係的重要特色。在改革新風鼓舞之下,廣州紙媒更將輿論監督的傳統發揚光大,以鐵肩擔道義的情懷,直麵現實,勇揭瘡疤,努力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努力讓陽光灑在每一個公民身上。

《南方周末》自創辦以來,以深度報道著稱。其調查性報道和評論總能準確地抓住社會熱點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作深度分析評論,但又不乏人文情懷。例如,針對今年年初河南蘭考火災造成七名棄嬰死亡的悲劇事件,國內許多媒體進行了報道,但所涉及的層麵較為單一、淺顯,多數集中在對火災情況的描述、社會對棄嬰收養人袁厲害的質疑等方麵。對這一涉及救助製度缺失的社會性事件,《南方周末》展開了廣泛深入的采訪調查,發表了題為《那麼多的愛 那麼少的錢》的深度報道。文章開頭以“故事化”的寫作手法重現了火災現場的痛心一幕,並以此作鋪墊,將袁厲害踏上收養棄嬰之路的始末娓娓道來,讓讀者從細微的描繪、人物的刻畫中看到釀成悲劇的緣由,從而將輿論監督的矛頭指向孤兒救助製度的缺失。在冷靜理性地敘述之餘,整篇報道始終不曾離開對袁厲害本人和棄嬰們生活遭遇的描寫,字裏行間流露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此外,《南方周末》還將輿論監督的觸角伸向教育、環境、吏治、司法等社會熱點領域,連續刊發了《誰在為高等教育埋單?》、《霧霾溯源,法律不應是“花瓶”》、《既是人大代表,又是政協委員?過渡性的政治安排》等文章,體現出輿論監督的力度、深度和廣度。

在社會轉型期,除了輿論監督、揭露社會黑暗之外,凝聚社會共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輿論浮躁,戾氣充斥。在這種輿論環境中,一些廣州紙媒不回避熱點問題,但更強調建設理性,實現了輿論引導的有的放矢。例如,近段時間城市霧霾問題成為各大媒體熱議的話題。輿論猛烈批評預警體係滯後、地方官員不作為、油氣質量低下等問題。而南方都市報則發表了《走出霧霾,用行動讓人民看到生態文明希望》的社論。文章在肯定輿論反映的問題後,又從更深層麵指出,空氣質量的下降是源於我國高能耗增長的發展模式,從而道出生態文明建設在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不僅如此,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等廣州紙媒分別發表了《堅持推動社會主義司法製度改革》、《廢勞教彰民權,要果斷下大決心》、《改稅負繁重局麵,亟待全方位稅製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關鍵在“方案”之外》等涉及多方麵改革的文章,努力營造改革共識。特別是在反腐問題上,更是凸顯出建設理性的特色。新年後,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等刊發的《懲治違規戶口要拿出反腐決心》、《官員財產公開:“製度反腐”不容再等》、《反腐立法,期待廣東先行先試》、《把權力關進籠子,把權利放出籠子》等反腐社論,緊扣改革主旋律,突出反腐緊迫感,在將高層領導的改革決心傳達至民眾的同時,也將普通百姓的改革期待表露無遺。此外,南方日報還專門開辟了名為“防腐前沿”的版麵,報道各類反腐成果。在這個矛盾尖銳期和改革攻堅期,廣州紙媒憑借旗幟鮮明的輿論導向,為重振信心、凝聚共識、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聞主角“聚焦草根”,新聞視角“下接地氣”

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引來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八項規定”雖非專門針對新聞工作,但與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三貼近”、“走轉改”的號召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三貼近”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而“走轉改”是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兩者與現今的“八項規定”都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原則,即以踏實的腳步走訪基層,以平實的視角觀察生活,以樸素的文字記錄事實。正如穆青所說:“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目光和筆觸時刻也不能離開人民。”

主題的確定作為新聞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其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新聞作品的價值導向。如今翻開廣州的報紙,越來越多的基層“草根”成了版麵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