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國電視的新變化
前沿報告:【媒體新動】
作者:劉宏
把攝像機交到普通百姓手中,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每一個新年的開始,電視台都會進行改版。這裏的新年指的是公曆新年。不同的是,2013年麵對的是剛剛召開不久的中共十八大,中國的政治環境發生了某些微妙的變化,並且,有意思的是,這些變化有很多均與媒體有關。
新聞:被政治推動著
和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媒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最突出的是網絡環境的變化,有了微博,網絡的正麵色彩越來越濃厚,官方對網絡的寬容度正在逐漸提升。電視新聞的改革也徘徊在一個十字路口。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和政治好像又重新見麵了,隻不過它們之間的關係現在需要重新解讀。
拿人民日報來說,曆史地看,這個報紙的日常功能似乎下降了很多,但是,在重大政治事件發生時,它的示範功能仍然顯著。它依然是最接近高層政治的媒介,雖然今天已經不是文件媒介和學習媒介的時代,不過,接地氣和接天氣有時候並不矛盾。改革開放之初人民日報對農村包產到戶的報道就是一例。
十八大以後,“美麗中國”成為一個流行的詞組,我們可以這樣來猜想,近幾年,有關美麗的詞彙似乎大部分來自網絡。網絡用詞是最追求極致的,比如說“最美”句式。無論如何,“美麗中國”至少是很通俗的政治語言,容易讓老百姓理解。如今我們好像才看明白,政治語言不需要學術化,要接地氣,接網氣。因為青年在網上,未來在網上。
若幹年前幾個政治明星的作為讓一些人對新聞執政產生了某種幻想,看上去這比科學救國還不靠譜。
如果說中國新聞的變革要看人民日報,那麼,中國電視新聞的改變還是要看央視。今年央視延續了去年的新聞革新趨勢,在春節期間繼續采用了“您幸福嗎”式采訪模式,在《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這兩大品牌節目中群采了老人和留守兒童。《焦點訪談》一向是央視最嚴肅的節目,正襟危坐,是輿論監督的代表,現在,不僅主持人站起來了,選題也輕鬆多了,甚至出現了“百姓連連拍”的畫麵,把攝像機交到普通百姓手中,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就是各地電視台的模仿樣板,很多地方電視台都辦了小焦點訪談。後來,這類小焦點訪談都逐漸消失了,看上去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可以理解的是,央視高高在上,有輿論監督的巨大空間,而地方電視台沒有這個空間。甚至地方電視台連《南方周末》那樣的異地輿論監督空間都沒有。畢竟同級媒體不能批評同級政府的潛規則還在。今天還有多少人關注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曾幾何時,它儼然是中國的“包青天”。如今它的收視率明顯下降了,廣告號召力也在下滑,它的存在價值受到質疑。為何?看來新媒體是重要原因。筆者的一位同學在這個節目組工作多年,一次吃飯時他感慨,現在的新聞熱點多半被網絡做了。過去,看熱點通常是看《焦點訪談》,如今是看網絡。從報紙到電視,再到網絡,熱點媒介似乎是完成了“三連跳”。從人民日報的讀者來信版到央視的《焦點訪談》,再到微博,這似乎是所謂輿論監督的轉移鏈條。而今央視《焦點訪談》的輕鬆化是好事還是壞事?從貼近老百姓的角度看,這是好事。問題是,這種節目本身就是一個剛性的產品,如果它的輿論監督比例逐年下降,那麼,它的存在價值就會受到懷疑。這個節目由硬變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新聞改革的一種思路,讓新聞回歸新聞,卸掉它過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