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聞內容的“四維”(1 / 3)

論新聞內容的“四維”

特約專稿

作者:陳寅

從社會大勢的維度把握方向,解決的是“向何處走”的問題;從業態發展的維度把握優勢,解決的是“靠什麼走”的問題;從任務定位的維度把握特色,解決的是“走哪條路”的問題;從專業分工的維度把握流程,解決的是“如何走”的問題。

曾被默多克和喬布斯寄予厚望的電子報《The Daily》存活僅22個月,於2012年12月15日關閉。不少分析者認為,該報首要失誤在內容策略,獨創性不足、大雜燴、與免費內容無區別等問題突出。①

內容生產何以成了一個日益嚴峻的新問題?最明顯的原因,就在於大量新媒體自己不生產內容,卻贏得了受眾,令報紙之類的內容生產者節節敗退。中國尤其如此。於是,國內新聞界出現了一種傾向,認為做內容出力不討好,沒前途,不如把重點放在做房地產、網絡遊戲、電子商務等非內容產業上去。

麵對轉型之困,媒體需要重新認識新聞內容的價值與地位,尋找內容生產新策略。

內容始終是新聞媒體的核心

(一)“為王”論的不足

內容始終是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其實現一切功能的根本。

“內容為王”、“渠道為王”,還有“技術為王”之論,均有唯一、唯我獨尊的意思,過於絕對化,有貶低其他元素之價值的傾向,當然會引起爭議。說哪一個“為王”,恐怕都不全麵。

更全麵準確的認識應該是,在新聞傳播的全過程中,內容、渠道和技術各自有其重要價值,均不可或缺、不可忽視。其中,內容是第一位的,是傳播的核心,渠道和技術是第二位的,是為內容服務的,是內容傳播的必要條件,對內容價值的最大化具有決定意義。

(二)內容的稀缺性

的確,目前是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但真正過剩乃至泛濫的,是那些平庸的大路貨信息,而那些新穎獨到、眾所渴求的高附加值內容,非常稀缺,尤其在傳媒業尚待改革轉型的今天,受眾對於後者長期處於饑渴狀態。媒體歸根結底要靠有實力的作品,要靠創造新聞藍海中的精品力作,而不是靠海量的一般作品。不管何種媒體,如果有好內容,受眾就不會拒絕,就會有巨大發展空間。

(三)數字化的暫時性

針對美國報業不惜成本掀起數字融合熱潮,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發布報告《改變中的新聞編輯部》,指出:“美國報紙得到的是數字時代網絡觀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膚淺內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內容的生產能力。”②中國報業目前是否也在重走美國同行的老路?內容日益同質化,正是生產能力下降的體現。

有人在分析電子商務與傳統賣場的未來時說,電子商務正在消失,不是指電商將死亡,而是將成為企業必備功能,電子商務已經不是核心;競爭將回歸本質,即品牌、質量、服務、供應鏈。③同樣道理,對於傳統新聞媒體,數字化隻是為了搭建一個新的技術平台,將成為媒體必備功能,不久將不再是核心;當這一任務完成後,最終必然還要把精力和重心放到內容生產和傳播力建設上去,內容的決定性價值將進一步得到顯現。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內容呢?筆者認為,至少需從以下四個維度來進行思考與把握。

從社會大勢的維度把握方向

從社會大勢的維度把握方向,決定一份媒體的高度、視野和品位,最終決定一份媒體的命運。

美國的老字號媒體《新聞周刊》2012年底關閉印刷版,隻發行電子版,改名《全球新聞周刊》(Newsweek Global)。該刊編輯方向出了問題,采用有爭議的主題做封麵,如有一期,女模特仰臉張著紅豔欲滴的嘴唇迎向一根蘆筍,“一份嚴肅的雜誌靠求諸人類本能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厭倦和反感,才真正加速了它的消亡。④

(一)著眼最廣大老百姓的利益

大勢,亦可謂大局。毛澤東提出的“政治家辦報”,其要義之一就是要從大勢、從大局出發辦報。孫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所強調的正是一種大局意識,尤適用於辦報。

何謂大局?穆青曾說:“大局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廣大老百姓的利益,必須知道老百姓的利益在什麼地方,他們最渴望的點兒在什麼地方,他們的呼聲在什麼地方。隻有這樣,你的文章才會像拳頭一樣敲在時代繃得最緊的那根弦上,才能夠震撼人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⑤

中國30多年來,是怎樣一個大勢?是改革開放。為中國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是深圳的根本使命,也是深圳特區報的根本使命。深圳特區報之所以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報”和“改革開放的窗口”,不僅是因為1992年率先刊發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冒著風險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全麵報道鄧小平南方談話,更是因為它自創刊30多年來,始終從改革開放這一大勢出發,從報道“打破鐵交椅”到“公推直選”,從批駁“特區租界論”到“特區特權論”,從“猴年新春八評”到“龍年新春八評”,始終為改革開放鼓與呼。

(二)認清當前社會大勢

中國當前的社會大勢是什麼呢?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國會不會出現新變化?大家正熱切地期盼著、觀察著、呼籲著。

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不會變,但有沒有可能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出現新變化呢?十八大閉幕後的一個月之內,輿論熱點不斷,其中不少被解讀為十八大後的新氣象。

1.人民地位是否更重了?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19次提到“人民”,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2.工作作風是否更實了?

央視2012年11月29日在《新聞1+1》節目中,用四個“平”字來概括新常委會15天的工作,即平常的聲調、平實的語言、平實的作風、不同平常。依據包括習近平就職講話平實,不用政治術語;李克強、王岐山開會打斷念稿,鼓勵自由發言,打破砂鍋問到底,積極互動,會風為之一新。

3.改革步伐是否加快了?

李克強2012年11月21日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不改革可能不犯錯,但要承擔曆史責任;要更加注重權利、機會、規則公平,調整利益格局。這一講話釋放出深化改革的強烈信號。5天之後,廣東率先出台行政審批改革先行先試全麵落實時間表。

4.反腐力度是否加大了?

關於反腐,習近平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後蟲生”。1個月之內,官員腐敗案密集曝光,接連被查。重慶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在5年前的不雅視頻被曝光後,僅60多個小時就被免職調查;貴州畢節5童悶死垃圾箱,八名官員被處理;廣東省在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6天之內,公布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呂英明等4名副廳級高官落馬。

5.是否更講依法行事了?

2012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發表《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若幹思考》,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從來就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而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被稱為“中國法製試金石”的李莊案,最近出現新轉機。2012年11月15日,李莊向最高人民檢察院控告重慶市公安局李莊案、龔剛模案專案組所有警員涉嫌徇私枉法,11月2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就此約見李莊等。

6.輿論監督尺度是否更寬了?

央視2012年11月24日連續報道重慶大學生村官任建宇被勞教、廣西農婦跪訪總理被拘留、河南強製平墳等3件敏感事件;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官方媒體打破往日慣例,不忌諱官員桃色醜聞,多天刊發評論,大談重慶雷政富的不雅視頻事件。緣於網絡曝光的官員腐敗案大量增加,網絡輿論監督作用空前彰顯。

以上現象,發生在一個月之內,時間很短,但端倪已現,很可能發展為大勢,我們拭目以待。新聞媒體必須對這些苗頭保持高度敏感性,並對趨勢有所預判,從而使自己的內容與大勢相符。

(三)以人民為報道中心

具體到對新聞工作的要求,十八大之後,在大勢上有無新變化?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2012年11月27日在出席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自覺主動地為人民說唱。放在新聞工作上是一樣的,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讀者為本的報道原則。這與2008年6月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是一脈相承的,即新聞宣傳工作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也是黨的十八大的精神之一,是習近平在就職講話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報紙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讀者為本。這意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