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讓女記者隻能吃“青春飯”(1 / 2)

別讓女記者隻能吃“青春飯”

記者部落

作者:盧舒倩

去年陳凱歌導演的一部《搜索》,使姚晨飾演的女記者形象一度成為熱議話題,“原來女記者就是這樣的啊!”

女記者這個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況到底是怎樣的?也許我不能簡單地概括總結出來,從2002年至今,我從二十出頭的小姑娘跑新聞到如今三十而立初為人母,十年新聞一線工作的經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或許可以聊聊其中的樂與憂、痛並快樂的切身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記者這份工作讓普通上班族最羨慕的或許就是——不用朝九晚五打卡坐班,多自由啊!沒錯,記者這份工作雖然沒有規定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但采訪、寫稿這兩件事一忙活起來,彈性工作時間就被無限拉伸。記者,過的是每天早上睜眼起、晚上入眠前,為“今天報什麼選題”而苦惱的強迫症生活;記者,就是每天都在碼字,一年365天寫的字加起來過百萬,依然焦慮於“今天寫什麼,明天寫什麼,後天寫什麼”。

以我所在的報社為例,記者不分男女,每天的生活從報選題開始,以交稿作為結尾,每天周而複始。找線索、找人,有時候一天安排兩三個采訪,回到報社寫稿時多集中在下午。一般來說,日報的普通稿件截稿時間多為晚上八九點,為趕稿緊張起來有時連上廁所、喝水的時間都沒有。遇上重大調查類報道,寫稿到晚上九點十點鍾後,才能吃上一口晚飯也很正常,寫稿到深夜一兩點,把宵夜當晚飯也是家常便飯。更抓狂的是,趕上突發新聞,有線索得馬上“走起”,半夜被叫起來的情況不少。

還有一個職業“內幕”就是:在我剛入職時即被前輩告知,報社規定手機必須24小時保持開機狀態(除非搭乘飛機禁用),這可是納入報社規章考核體係的!而這也是新聞界的行規——24小時隨時待命。《2005年中國女性生活質量報告(大中城市職業女性篇)》顯示,傳媒行業的知識女性工作時間最長、工作壓力最大,傳媒行業女性平均每天工作10.65小時。如今8年過去,以我的感受,情況還沒什麼改變。

也許有人會問,是什麼讓你堅持十年如一日保持24小時手機不關機,每天碼字不厭倦?

翻閱十年來積累起來的如小山般高的采訪筆記和名片,往事曆曆在目:十年前隻身深入深圳唯一一家定點收治“非典”病人、與外界隔離的東湖醫院,獨家采寫來自“非典”一線的鮮活人物、故事;十年裏,不僅與張近東、馬化騰、馬雲等眾多企業界大佬直麵對話,更和成千上萬個普通百姓家庭打交道,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不同階層的悲歡喜樂……

也許,這正是外界所羨慕的——“每天都能接觸不同的人”。就像有女同行所歸納的“三點”快樂論一樣:“一是記者工作一直處在社會生活的第一線,可以觀察到社會的變化,與社會發展同步前進。如果說人生本是一台戲,那我就是始終坐在第一排的人。二是在采訪過程中,我能分享到被訪者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促使自己快速成長。三是當自己的新聞作品麵世後,得到讀者認可,同時也得到社會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