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粉絲團”看網絡實名製的必要性
新聞觀察
作者:喬新生
人們在使用網絡信息的時候,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信息的篩選和整理。這是中國信息社會的不幸。
最近,網絡上出現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一位四川籍的年輕人在網絡上開設“學習粉絲團”微博,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個微博發布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距離的照片,發布者還使用非常親切的陝西方言稱呼這位國家領導人為“習大大”。許多媒體記者紛紛揣測,這是不是中共中央政治公關的表現。甚至還有人大膽地猜測,這是中國共產黨改變傳統的宣傳報道方式,利用現代互聯網絡爭取民眾的具體體現。西方媒體記者經過多方查找,終於找到了這位博主並將其真實身份公之於眾。然而即便如此,有關這一微博的各種傳言仍然滿天飛。“也許國民現有認知容不下我們,也許現實環境容不下我們”,博主一度關閉了這個微博,並且公開表示對給某些人造成的困擾,感到“自責和遺憾”。
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國的網絡輿論環境。進入網絡時代,普通中國人從盲目相信到全麵懷疑,轉變幾乎在一夜之間。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讓人真假莫辨。網絡的使用者利用網絡發布平台,發布有關國家領導人的信息,本來是出於個人愛好,但在各種揣測和壓力之下,他們不堪其擾。這是中國網絡發展過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在一個全麵懷疑的網絡輿論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每個人發布的信息都可能會被曲解,都有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正因為如此,中國的互聯網絡正在逐漸地走向它的反麵,成為一個信息的“黑洞”,任何信息進入這個黑洞之後,都可能會被淹沒,至少會被懷疑。
在懷疑一切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耗費更多的精力甄別信息。這是中國走向信息社會必須付出的代價,還是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必須承受的痛苦呢?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在一個強調誠實信用的社會,人際交往成本會大幅度地下降;而在一個充滿懷疑的社會,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會大幅度地增加。網絡曾經給人們帶來信息的便利,現在人們在使用網絡信息的時候,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信息的篩選和整理。這是中國信息社會的不幸。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中國的網絡真正貫徹落實實名製,也許此類事件就不會發生。事實證明,要想避免出現類似於對“學習粉絲團”的猜測這樣的事件,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國早已實行微博後台實名製,記者隻要通過合法的渠道,對網站的經營者進行簡單的采訪,就可以得到真實的信息。事實上,西方媒體記者正是用這種方式,獲得了“學習粉絲團”博主的真實身份。然而,由於一些網站的經營者貫徹落實實名製不徹底,他們不願意向公眾公開“學習粉絲團”博主的真實身份,因而使得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變成一個公眾普遍關注的新聞事件。可以設想,如果網站的經營者在第一時間公布“學習粉絲團”的真實情況,那麼,不僅可以創造網絡時代的一段佳話,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國家領導人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樹立國家領導人的良好形象。但很遺憾的是,盡管“學習粉絲團”博主不斷地發布信息解釋自己的初衷和信息來源,但由於網絡用戶的真實身份始終處於雲山霧海中,因而給人充分想象的空間。可以這樣說,正是實名製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才會出現這個荒唐的網絡事件。
正如一些媒體記者私下裏所探討的那樣,從新聞報道的角度來看,由於“學習粉絲團”披露的大量信息都是屬於近距離獲得的獨家信息,因而,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是一個與國家領導人關係密切的信息團隊提供的信息。這從一個側麵提醒執政者,必須盡快改進國家領導人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讓人們看到國家領導人最真切的一麵,才能以真實客觀的報道,樹立國家領導人的正麵形象。
這是中國網絡上的一個小插曲。曾經有一位資深記者說過,懷疑現在已經成了中國記者手中的重要武器,對於那些他們想知道真相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新聞事件,他們隻能用這種方式揭露事實真相。換句話說,中國的記者已經習慣於用“圍觀”、“起哄”的方式,來探究事實真相。如果那樣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它可能加劇整個社會的不信任感,讓懷疑代替一切真誠的判斷。記者固然要采用各種方式接近事實真相,但是,如果袖手旁觀,或者以看熱鬧的心態探求事實真相,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會讓真相越來越遠。記者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調查能力,要用事實說話,而不是等待新聞事件的當事人“自我暴露”。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