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負麵報道中的人文關懷(1 / 2)

負麵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新聞觀察

作者:高慧豔

負麵報道,即批評之類的報道,它“集中於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衝突的行為,及像犯罪、醜聞、性攻擊、事故和自然災害等類似的反常事件”。①

所謂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照,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它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存狀態和權益。②

目前,雖然許多媒體在張揚著“人文關懷”,但新聞報道中廣泛存在的“人文關懷”其實相當一部分流於表麵形式和象征意味。人文關懷精神的缺失尤為突出地表現在對戰爭、疾病、災難、衝突、動亂、暴力、屠殺等負麵報道中。

負麵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

1.新聞報道的娛樂化

近年來,新聞娛樂化現象在我國傳媒市場愈演愈烈,從最初的軟新聞娛樂化發展到硬新聞軟著陸,用娛樂的外衣對新聞進行包裝,強化新聞事件的戲劇性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麵,一味地追求事件的趣味性、可讀性和視覺衝擊力,用故事化、文學化的手法來表現新聞事件中的“動人”瞬間。

猶記得前幾年中央電視台在播放俄羅斯人質危機的新聞報道時,在“當地彌漫著一片悲傷與憤慨之情,別斯蘭全市都可以聽到向死難親人告別的哭泣聲,工人在別斯蘭的墓地挖出了一排排墓穴”如此悲愴的氣氛下,拿災難的死亡人數做充滿娛樂色彩的有獎競猜。③此舉之荒唐,令人憤慨。

2.看客式的冷漠

傳播學效果研究早已證明,媒體有建構社會環境的功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新聞媒體所傳播的態度、觀點、情感是會對受眾道德標準起重要作用的。一個真正的文明社會,應當伸張正義,譴責暴力,同情弱者,而一個文明社會的媒體有責任引導讀者向正確的方向思考,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然而,我們不斷看到的卻是:

在災難事故報道中,不少媒體把災情簡單地表現為死亡人數、經濟損失等沒有生命力的數字。一個個災難事故就成了一個個數字的堆積。

在法製案件和社會悲劇報道中,相當數量的媒體從業者在肆意侵害當事人的隱私,傷害當事人及其家屬。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鍾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孩子經搶救無效死亡。此次事件中,受傷害最大的莫過於小悅悅的父母。而南方電視台《今日最新聞》和《米線社區》的新聞畫麵中,一度出現小悅悅父母哭泣的鏡頭,特別是母親曲女士曾長跪不起,然而,記者一遍又一遍地提問為什麼沒有看管好孩子,甚至事發幾天後還有記者問她當天的情形。

3.輿論引導的失誤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一些媒體為了獲取更高的收視(收聽)率或發行量,毫不顧忌被報道對象的痛苦、受到的傷害及讀者的感受,一味地追求衝擊力和震撼力,大肆渲染際遇慘烈的社會悲情,對眾多讀者的閱讀品位和社會認識產生了不良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