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負麵報道中的人文關懷(2 / 2)

比如對災難中的恐怖信息大肆傳布,強調恐懼訴求,或者利用遭遇災難的個人或家庭的痛苦強調煽情訴求。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中,一些媒體過多報道被劫持的少年兒童在恐怖分子恐嚇和蹂躪下的驚恐之情和血淋淋的場麵,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傷害。別斯蘭人質事件後,一些當事的青少年尋求自殺,便是血腥恐怖對其心理傷害的結果。

負麵報道中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美國的普利策新聞獎偏愛負麵報道,資料顯示,在1917~1990年的580個獲獎作品中,約有40%屬於“揭醜”類的新聞。另外有40%與戰爭、犯罪、自然災害等事件有關。總共11項文字類新聞獎獲獎作品中,通常有七八篇屬於負麵報道。④但是這些獲獎作品報道的角度都是與普通市民相關的,報道中都呈現出一種較為濃厚的人文關懷。

所以,即使是負麵報道也能體現出人文關懷,這種關懷能“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帶給人力量,帶給人希望,具有深刻而非淺薄的可讀性。

要在負麵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媒體從業者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職業理念。

2.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談到職業道德,會有人不以為然。曾經有記者在網絡上發表評論說:“如果記者變得‘過於道德’,就無法寫出深刻、潑辣的新聞作品。他們會由於十分害怕傷害他人的感情或做錯事,而不再鍥而不舍地探索真相。”但是,任何職業都不能把自己的職業成果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被報道對象,又會怎麼看待記者呢?哲學家康德曾這樣說:“越是經常與持久地深思熟慮,有兩種事物就越是引起人的讚美與敬畏: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這句話應該為媒體從業者謹記。

3.堅持最小傷害原則。美國職業新聞工作者協會於1996年修訂的《新聞職業倫理規範》中,專設有“最小傷害”一章,包括:“記者應當同情那些因新聞報道可能受到負麵影響的人,特別是兒童及沒有接受采訪經驗的人;采訪和使用那些陷於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時,要格外謹慎;要明白采訪報道可能傷害他人或使其不安。”⑤

4.進行一些必要的技術處理。比如“馬賽克”效果和化名的運用。在進行隱性采訪時要把握好什麼應該曝光而什麼不應該,把握好“度”以充分體現對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

5.審慎選取新聞圖片。紐約時報獲得第86屆普利策新聞獎突發新聞攝影獎的作品是一張關於“9·11”事件的照片,展示的是一套放在離世貿大樓南樓不遠的威廉森家中的茶具,茶具上麵覆滿了因世貿大樓倒塌而散發出的厚厚灰燼。一點也不血腥,也無半點慘象,但它給讀者帶來的震撼強烈而真實。刊發此照片的同時,紐約時報舍棄的是另一張“更有視覺衝擊力”的現場照片——世貿大樓倒塌瞬間,很多人從大樓上墜落。

(作者為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