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要有權威,先得看準問題
新聞觀察
作者:周學澤
從今年1月10日始,網友“@記者劉向南”連續在微博爆料現任遼寧東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80後美女董海濤在此前副市長選拔筆試、麵試中可能存在“潛規則”,其中也曝出董海濤丈夫的叔叔為副廳級官員等情況。東港市委宣傳部回應稱,一切按照正常程序晉升,並無違規違紀。
對這一新聞,國內各種媒體紛紛介入報道半個多月之久,其中包括人民日報這樣的大報,這在過去比較少見,我們可以視之為大報切入地方熱點新聞的一次有益嚐試,嚐試有成功也有教訓,讓我們對如何增強媒體報道權威性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媒體“過招”第一回合:“程序”是不是問題的關鍵
對“80後美女副市長”的新聞報道,媒體第一回合的“過招”主要圍繞“程序”問題展開。
在許多都市類報紙紛紛轉載對“80後美女副市長”的微博爆料之際,1月21日,人民日報先於許多都市類報紙和地方媒體發表了《“80後”女副市長,合規還是潛規》的調查報告,認為董海濤“個人條件符合標準,選拔程序合規”。同時配發“快評”:《“逢提多疑”不可取》。
應該說,人民日報罕見地切入地方熱點新聞,率先發聲,體現了對新聞時效性的追求;但“快”一定要“準”,快而不準,就容易被人找到漏洞。果然,1月22日,時評人毛建國在半島都市報發表評論《“美女副市長”問題不在於選拔程序》,直接對人民日報刊登的《80後女副市長選拔合規 官員叔叔未幹預》一文進行了反駁,明確提出“合不合程序不是問題的關鍵”。
筆者認為毛建國的評論看問題更準。人民日報的記者調查采訪了東港市所屬的丹東市組織部門、當地群眾、董海濤本人以及她的同事,但基本屬於一麵之詞,並沒有平複大家的質疑;而且報道將重點放在了程序本身而不及其餘,更是打錯了“靶心”。因為大家質疑“美女副市長”,不是懷疑程序本身存在問題,而是擔憂社會潛規則影響了看來正常的程序。所以,第一回合的“過招”,人民日報的切入不算成功。
媒體“過招”第二回合:不是“倒數第一”又怎樣
隨著爆料的增多,董海濤“在進入演講環節的25人中筆試成績倒數第一”的消息再次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1月21日,中央電視台播出了這條消息。新聞媒體的“過招”也由此進入第二回合。東港組織部門對“倒數第一”的回應是:選拔采取“過關淘汰製”,筆試成績不帶入下一關。
新京報隨即發表朱巍的評論:《筆試倒數第一,“破格”理由何在》,文章開門見山地指出:“既然本次選拔製度由筆試和麵試兩部分構成,筆試的成績當然應作為選拔的重要依據。墊底的成績竟然可以通過一次所謂的‘直播演講’就‘轉敗為勝’全票通過,令人詫異。”
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80後女副市長,並非倒數第一》的報道。這篇報道本是想反駁輿論對董“筆試倒數第一”的質疑,但央視等媒體說的董“筆試倒數第一”是有限定的,即進入競職演講環節後,董是25名演講者中“筆試成績最後一名”;《80後女副市長,並非倒數第一》則是說董在所有參加筆試的人中不是倒數第一。兩篇報道都沒有錯,但兩者所圈定的人數範圍截然不同,沒有可比性,後者無法否定前者。而且按人民日報這篇報道披露的信息,“美女副市長”在筆試的5名非黨人士中,並列第三實為“倒數第二”。所以,有網友就追問:難道你是說“倒數第二”當上副市長就可以不用質疑了嗎?顯然,事情的關鍵,在於選拔規則本身是否科學,而不在於“倒數第一”還是“倒數第二”。人民日報這篇報道又一次“跑偏”。
媒體“過招”第三回合:對公眾質疑本身的歧見
到1月23日和24日,有關“80後美女副市長”的報道接近高潮,同時也似乎進入了尾聲。但是真相依然撲朔迷離:一麵是丹東政府方麵進行了詳細的辟謠,一麵是網民絲毫不放棄質疑,但也難以找到新的質疑根據,雙方“相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